Thursday, January 22, 2009

學會每天問自己10個問題

 

如果你想走出常規,放輕心情,以積極的心態開始每一天,那就很有必要以自問的方式開始一天,這些問題會給我們帶來力量和好心情。

  1、我擁有什麼?

  通常我們會為自己沒有的東西而苦惱,卻看不到自己擁有的,如健康、可以聽、可以看,可以愛與被愛,每天都有食物供我們享用等。正如那句口口相傳的話所說的:“失去了才知道珍貴。”讓我們走出哀怨,這樣才可以看到什麼是我們擁有的。

  2、我應該為什麼感到自豪?

  為你已經取得的成績而自豪。成績不分大小,每一次成功都意味著向前邁出了一步。你可以為你剛剛戰勝的一個挑戰感到驕傲,可以為幫助了一個陌生人而感到幸福,可以為幫助了一個朋友露出微笑,也可以結識了新朋友或讀了一本新書而感到高興。

  總之一切都值得你自豪。

  3、我應對什麼心存感激?

  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讓我們為之心存感激,同時也有很多人值得我們感謝,因為牠們在無形中教會了我們一些事情。生活的每一天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4、我怎樣才能充滿活力?

  每天都要計畫好做一些積極的事情,讓自己充滿活力。例如,可以給那些一直以來你都很欣赏,卻很久未聯繫的人打電話,對工作伙伴說一些鼓勵的話,保持微笑,或者留出時間和孩子玩耍等。

  5、我今天能解決什麼問題?

  設法把那些原本想留到明天才解決的問題今天就解決掉,盡量在當天完成手邊的工作,要敢於面對那些棘手的問題,並換一種角度看待它們。

  6、我能抛下過去的包袱嗎?

  “過去的包袱”就是指那些長年累積起來的傷心的經歷和怨氣。背着這些沉重的生活包袱有什麼用呢?建議你對過去做一個總結,把值得借鑒的經驗保存起來,然後永遠地卸下重負。

  7、我怎麼換個角度看待問題?

  人往住都是别人的建議者,卻不是自己的。很多時候,根本問題就是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很多人都經歷過為一件事苦惱不堪,過後又覺得可笑的時候。悲和喜只是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

  8、我怎樣過好今天?

  做些與往常不一樣的事情。如果我們走出常規,學會享受生活,那麼生活就是豐富多彩的。我們要敢於創造和創新。

  9、今天我要擁抱誰?

  擁抱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要想健康,每天要至少擁抱8次。身體接觸是人最為基本的需求,它甚至可以幫助我門開發大腦。

  10、我現在就開始行動?

  不要認為這些都是“聽起来不錯”的建議,也不要認為生活很難是這樣的。其實,每天的生活都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樣。是讓生活過的索然無味,還是積極向上,决定權就在自已的手中。努力幸福地生活,你又會失去什麼呢?

http://dmedia.centerbbs.com/blog/index.php?load=read&id=1774

Wednesday, January 21, 2009

你他媽這星球的教育之一

昨天與二手書店老闆娘聊天,她是師大體系畢業,問她為何會轉向二手書店這個產業,她說看不下去這個環境的升學主義。

講到這部份,我也是他媽的一肚子的不爽,對於我的過去,關於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環境。

簡單來說就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說實在每個國家辦學,實施義務教育,是為了減少這個的國家文盲,減少知識的落差,讓自己國家能在世界上在各方面具有競爭力。

這沒錯,是國家總體的想法。而我們台灣自以為是的家長們這麼多年來也承續了這樣的想法。大體上來講立意上總是好的。

我想說的是,很抱歉,現在全世界多數國家和國民的想法,跟各種社會、知識領域方面,會對每個主題這麼想、這麼說,都是來自於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成並影響的結論。

那時是國家主義,國家至上,個人不算什麼。就連後來的企業思想風潮,個人的地位當然在本質上也不算什麼。

重點是你他媽的,請不要忘記,能形成家庭、團體、國家的最基本構成是什麼。

就像原子是怎麼依層次堆疊成人類這的物種的?如果基本構成的原子本身的結構有問題,請問怎麼堆疊到高層次這個等級來?這是常識!

教育不是應該替每個個體量身訂做嗎?有人就會開始說不是這樣喔,因為我們的教育體系,父母的時間種種資源有限。
所我們沒辦法顧到每個人阿。

哭么,我告訴你,就是因為你沒去解更深層的難題,應該是說大家沒有那個腦袋和時間去直視那個問題,所以用一個卡在某一個層次的暫時結論,去做這樣的回答跟推展現有的教育體系,就這些"不求正解"的人們來講,他們只能依照社會所給出對某見識的模糊印象,來回答一些問題,我能說你是錯的嗎,媽的,一點錯都沒有。不過你沒看到還是一大堆小孩還是被犧牲,而你只是搖搖頭說幾句話,還是繼續去過你的生活。

我只能說會這樣的人,基本上或多或少都是受這個看似繁榮發展,軟弱無能的社會催眠了。

這個社會這個星球連自己的下一代下幾代都照顧不好了,你他媽作點公益,繼續掩耳盜鈴的作你原先繼續在作的"事業"。喔,所以這個社會繼續欣欣向榮,繁榮發展?

不要講那麼多,為人父母的,管你有錢經濟狀況如何,不要講那麼好聽,你每天忙的就是為了你自己的生存存在著,你的家庭存在著,活的好一點的是為了自己的興趣,自己的職場能玩的有趣些。我們論事都用常識,這不是常識嗎?

嘴吧上腦袋想跟實際做出來的事本來就有差,不相信我說的?看看我們的孩子們每天在經歷些什麼?是他說他經歷了什麼才算,不是你們這些"大人"說了才算。

只有你們這些"大人"才是人嗎?你知道"賽德克巴來"是啥意思嗎?當一個真正的人是要怎麼當?請你告訴我。

有誰共同來關心真正下一代如何?

Thursday, July 10, 2008

林明華先生書目

林明華..古埃及-閩南神學

林明華所有作品清單(第8部之後.第8之前是純佛學理論探討)

http://findbook.tw/search?keyword_type=author&q=%E6%9E%97%E6%98%8E%E8%8F%AF

8 禪道佛與宇宙人身論
9 禪道佛耶穌與天劍方策
10 禪道佛與哲學形上學
11 禪道佛的新約聖經
-----------------------------------------
以上四本皆在討論大希臘化方策-天劍的誕生與歷史真相.並研究分析為何大乘佛教的8000部經文都是偽經.而到底又有多少佛教偽經中被大希臘化方策所輻射與扭曲.真正的佛經真相究竟為何?
-----------------------------------------
12 佛法的武器 : 「舊約全書」
13 禪道的角本 : 「新舊約聖經」
14 大希臘化佛法的方策 : 可蘭經原義
15 第一哲學原論 : 佛的靈魂轉軸
16 西藏度亡經與佛陀法句經
-----------------------------------------
以上五本皆在討論.世界五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印度教)的原始經文中.究竟哪些部分是遭到大希臘化方策的混同改寫.作者一一將世界宗教原典一一剖析.還原歷史真相!
-----------------------------------------
17 五千年前埃及、中國的三大聖典
18 五千年前埃及的「法老書」 : 老子. 道德經
19 古埃及神學 : 易經
20 古埃及文 : 臺灣話的淵源
21 (第一版)臺中縣.清水鎮.紫雲巖觀音佛祖寺
(第二版)依易經所建的周朝.閩南人寺廟 : 清水紫雲巖 : 臺灣最偉大的神學殿宇
--------------------------------------------------
以上五本為古埃及閩南神學的論作.開啟了超能力的世界.並藉由閱讀古埃及文直接幫讀者打開古埃及-閩南神學.揭開驚人的超能力民族流亡的真相.並為讀者打開塵封已久的靈界大門.重新奪回人類的靈魂.擺脫臣服於神明的命運.
--------------------------------------------------
以上所有書籍.在國家圖書館中都可以借閱.(沒有人看這種會讓人神經錯亂的書.所以保證調閱的到啦.哈哈)


http://blog.udn.com/lajulan/1865304

東夷族稱考釋

東夷族稱考釋

時間:2007-07-17
中國古史北方三大族系:蒙古、突厥、東夷,以東夷系歷史最為晦暗難明,蓋因此系民族支派頗多,又僻居東北營漁獵生活,初期于中原威脅遠小於蒙古高原 的遊牧民族,史書記載因之也少[1]。除日韓而外,對這一系關注的學者也較少,聚訟紛紜,而難有定論。姑不揣譾陋,聊為補證如下:
一、勿吉•靺鞨
史家一般承認勿吉、靺鞨系出同源,兩名本為同音之轉,雖然現代讀音看起來了不相涉。但這一問題深入下去,卻產生各種歧說[2],而其關鍵點則在於兩名的讀音究竟為何。前人多以此為枝節而不作詳論,茲舉例證以求確論:
勿 吉之名出現於南北朝時期,上古漢語中勿與未同音,讀miue(倒反)t;而與無、毋(miua)音近相通,未、妹、昧起初讀音完全一樣,後兩字還保留相對 較古的發音,以m-為聲母。南北朝時“無”的讀音近乎mo,所以佛經語“南無阿彌陀佛”至今仍沿襲讀如摩;此時“勿”的讀音也產生相應的變化,時常用於翻 譯外族語言中的mo/mat音,如:
粟特語人名射勿:見固原史射勿(Zhemat)墓、西安史君墓誌中“射勿盤陀”(Zhematvandak)[3]
《北史•契丹傳》:“其莫賀弗勿幹,率其部落……”按勿幹即mergan,蒙滿諸語對神箭手的稱呼
356年即位的新羅王奈勿麻立幹(Naemul Mariban),其名勿拼作mul
日本“物語”一詞在七世紀即存在,而物[モノ,mono]的發音仍保留唐音
唐時回紇部落有名為“藥勿葛”者,其音可還原為Yaymoqar
唐人稱穆罕默德為“摩訶末”,宋人稱之為“麻霞勿”,均以末/勿譯尾音mad
保留古音多的吳語(如上海話/崇明話)中仍讀“物”如me,與“末”發音完全一樣
宋時南洋地名譯語中,“勿”常用于翻譯mir/ma這樣的音[4]
而“吉”在南北朝時則多讀如gi/ki/ke:
日本《古事記》稱王仁為“和禰吉師”(wanigishi)
佛經稱鸚鵡為kira,漢譯“吉利鳥”
北魏高僧吉迦夜,一般認為可還原如kekaya
“ 靺鞨”一詞首見於史料在565年(北齊天統元年),關於它的確切讀音,異說最多。現代通常讀如mohe,但也有學者認為該族稱最初被記載時,“靺”字的右 半當作“未”,而非“末”,鞨則作羯;當讀如weijie[5]。但從古音來說,未、末實極相近[6],末讀如muat,上舉穆罕默德的唐宋兩種譯法中即 可知末、勿讀音可通葉,因此靺的確切寫法如何,實無關緊要,而均能與“勿吉”的首音相通。
“靺鞨”的後一音節則是爭論的焦點,“鞨”中古音是胡葛切或食列切,而其異文“羯”則是居謁切,究竟讀he或jie即久決不下。今按,凡帶“曷”旁者上古實有複輔音現象,至近古乃一分為二,因此演變成幾種不同讀音,而在上古,他們卻是可通的,故而才帶同一聲旁,如:
曷hat 褐hat
渴khat
揭kiat 竭giat 羯kiat 偈giat
歇xiat 蠍xiat
上古漢字中枯kha與槁kho、涸hak、渴、竭、歇系出同源,均屬溪母[kh];同樣的情形也見於帶“皆”旁、“解”旁的,都屬見母[k]與匣母[h]可通[7]。這一情況與“吉”旁字是相似的,如袺kyet、襭hyet也出同源。
在中古的多數情況下,以上這些字也都是諧音的,後世這種截然不同的發音實際是元以後形成的。例如:
南 北朝傳入中土的七曜術中,其中的金曜,伯希和/沙畹考其康居語當作Naqit,唐《宿曜經》卷下記載“諸國人呼七曜”之名,其中胡語作“那歇”,天竺語作 “戌羯羅”,後一音節敦煌三種卷子均作“頡”[8],此處歇、羯、頡都可譯同一音節qit(按唐時常以入聲字譯-t收尾的外來語,又勿吉也作鄚頡)
《和名類聚抄》羯鼓條下:“《律書樂圖》雲:答臘鼓者,今之鞨侯提鼓(鞨音曷,俗用揭字,未詳),即羯鼓也。”林謙三《東亞樂器考》:“日本寫字作羯鼓、鞨鼓,都讀作kakko或kako。”
從 上述討論可知,古史記載勿吉、靺鞨是系出同源的一族[9],至少從名稱的延續上是可信的;史載極北邊外的莫曳皆部落,也當是同名異譯。關於此族稱的本義, 主要有兩說,一派學者以為系“木克”(滿語/赫哲語muke,錫伯語muku),猶元蒙之稱水韃靼、明人之謂江夷;另一派則承清人的看法,則多以為勿吉、 靺鞨均系滿語“窩集”之音轉,其意為“森林”。恐以前說為是。與後一說對音更相似的應是秦漢之際的夫租、沃沮(uai--dzia),隋唐以後的烏惹、兀 的改、斡拙、吾者、如者、烏稽、窩集之類的氏族、部落名稱,他們的後裔應即現在的鄂溫克/埃文基人(Ewenki),及俄西伯利亞的Ostiak族。
二、高句麗
“高句麗”一詞作為族名,其確切含義為何,據說至少有九種解釋[10],其中五說實際上是對“高麗”而非“高句麗”的解釋,且大多是根據漢語音義來加以推斷,更不可信。高句麗一詞顯非漢語,“高麗”則是其雅化的結果,離本義更遠。
高 句麗在古史中也常被單獨稱為“句麗”,《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曾更其名為“下句驪”,傅斯年《東北史綱》就此評說:“高句麗之高必與句麗為二詞。”這一 現象的確頗不尋常,因為中國歷代周邊少數民族從無這類現象,如葛邏祿、突騎施都不曾簡稱為邏祿、騎施,因為這三個音節不可拆分。
先說句麗。 《三國志•東夷傳》:“溝婁者,句麗名城也。”[11]前輩學者已頗多人懷疑句麗、溝婁均為“城”之意。呂思勉《中國民族史》:“頗疑句驪二字,亦溝婁異 譯。高句驪,猶言高氏城耳。蓋濊貉種落,散處遼東塞外,各自興起者耳。……且句驪名城曰溝婁,而北沃沮一名置溝婁,則已有城矣。非複林木中人民也。大抵研 究四夷事,專據音譯附會,最不足信。”呂氏此說頗有見地,但我不贊成“高氏城”一說,詳見下。
“句麗”可還原為kolyai,“溝婁”當讀 如kolo。古高句麗語“城堡”為kuſu,中世紀朝鮮語乃漸變為xol~kol(城堡->城市),這與滿-通古斯語、蒙古語、突厥語的“城堡、城 市”一詞一樣,都系*ko-詞頭所派生的單詞,屬於“阿勒泰語言中總的語音演變趨勢”[12],*ko-詞頭在阿勒泰語中均含有“遮擋、包圍”意,這和內 陸亞洲對“城”的命名規則是一致的,即由“圍牆圈起之地”派生而來。這一點無論印歐語系或漢藏語系均不例外,原始印歐語*ghortos(圈地、圍場)與 漢語宮*kum、苑*qord、垣*gol均是[13],《阿維斯塔經》garo-,意為“國”。該原始詞根可派生出“家、屋、籠子、院子、宮、城堡、城 市”等諸多含義,試比較各語言的“家”:蒙古語ger,突厥語gar,上古漢語kea。從城堡、城邦又可派生出地域、國家的含義,從漢語郭、域、國即可看 出詞義的演進變化;滿語也同樣由xoton(和屯,城堡)派生出goron(固倫,國家,人民)。
如上所言,古朝鮮語“城堡”一詞經過 kuſu~xol~kol的演變。句麗與桂婁、溝婁、槁離一樣,應是其早期形式的音譯,所謂“溝婁者,句麗名城也”,乃是因為古人命名的普遍原則:即最初 或最重要的事物以通名命名,如漢人對政治中心常稱為“京都”、“京師”、“首都”,京、都本非專名;很多大河在當地語言中的意思也都只是“大河 ”[14],倫敦人向來習慣稱倫敦為Town,其理由是一樣的。“句麗”的以上早期異譯到7世紀以降逐漸消失,漢語改以“忽”來譯xol/kol音。今殘 存的許多高句麗中古地名都帶“忽”,如買忽(水城)、烏烈忽(遼東城)、馬忽(堅城)、沙伏忽(赤城)等[15]。渤海國都“忽汗城”也可為一例。
再 談“高”。歷來諸說均以為“高”系漢語“高大”之意,我對此頗為懷疑。呂思勉“高氏城”之說尤不可信,東亞各族歷來極少這樣的習慣,通常不是地因人得名, 而是人因地得姓。若說這是高句麗人擬從渤海高氏,更是無稽之談,高句麗族名在西漢時已見記載,而渤海高氏為北方大族清門,主要是在東漢六朝時。西漢時還有 兩處域外地名以“高”來譯音:高附(Kabul)、高昌(Qoco或Khoco);“高”上古音作kô,可用於ka-/ko-的對音。
*ka-/*ko- 在阿勒泰語中是個非常能產的詞頭,試看古朝鮮語中對“王”的稱呼:高句麗語kai、扶餘語ka,百濟語xa,新羅語kan[16]。而“王”又與“熊、祭 司、神”等幾個詞有著密切的關係。東夷系及北亞民族中普遍存在熊崇拜[17],這在《三國遺事》中桓雄與熊女傳說中可明顯看出,熊作為這些初民的守護神及 圖騰,被賦予極高的威望,這又被祭、政不分的祭司/君長所繼承。今朝鮮語“熊”為kom(高句麗語komok),日語讀kuma,而高句麗語“神(さ ま)、祭司”為kam,拉施特《史集》中薩滿也被記為qam,薩滿當是由xam複輔音分離而來。
這樣的習俗仍見於北亞一些民族,如阿伊努人 稱熊為kamui,即“神”,熊是其主神,特別受尊重。他們對陌生人也用這個字——一些較封閉的民族常使用神靈、精靈同樣的字眼來指外來者。日語熊為 koma,而君主、神靈則稱為kami,這些詞和阿勒泰語中的Qaghan(可汗,王)一樣,都是由“控制、強力”的最初含義演變而來的。東夷系有崇拜熊 的現象,上古時很可能一度分佈得更為遼闊。《山海經•中次九經》記述“熊山”有“熊穴”,“恒出神人”。傳說中黃帝號有熊氏,在阪泉之戰中他動用的熊羆貔 貅等猛獸,現代一般認為是各氏族圖騰,而其中至少為首的兩種是熊圖騰。“熊”上古音當作*hmrang[18],與黃*khluang頗近似,“黃帝”之 “黃”,極可能也不是通常理解的顏色詞。黃帝與東夷系關係密切,“自戰國末期至西漢初期,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黃老學者或是齊地人或與齊國有聯繫 ”[19]。傳說姜太公號飛熊,或許也是因他受封齊地才敷衍而成的。《史記正義》:“鯀之羽山,化為黃熊,入於羽淵。”大禹也同樣有化熊的傳說[20]。
古 朝鮮文化與熊有著密切關聯,已可得證實[21],更有值得注意者,日語中對“高麗”一名的訓讀古音一直是koma,至今日本以“高麗”命名的地名如高麗 驛、高麗川、高麗鄉、高麗神社,仍讀如koma[22]。古代朝鮮有地名為蓋牟、蓋馬,應即是其遺存,今北朝鮮之蓋馬高原(Kaema-Kowon),“ 蓋馬之名即古高麗兩字之土名”[23]。今遼寧蓋州,最初即高句麗之蓋牟城,其所轄“熊岳鎮”,應即由蓋牟意譯而來,一如高麗的買忽城後按意譯改為水城一 樣。按《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西元26年高句麗征服蓋馬國,“以其地為郡縣”,這個蓋馬國,應是仍保留熊圖騰族稱的一個部落。
綜上所 述,“高句麗”一名當是一支熊圖騰的定居居民的族稱。“高句麗”之稱,一如蓋牟城演變為“蓋州”一樣,是以komok第一音節加一地理通名構成。從現代考 古來看,他們也是最早在東北一帶營建城郭的民族,足使他們以此為區別。西方歷史上,日爾曼部落的一支勃艮第人,也得名於“設防地點”,其部落名 Burgundii源自哥特語baurgjans的變體[24]。
附及,東夷對“王”的稱號,另有幾種。新羅王號早期曾作麻立幹(マリブ marib + gan),尾碼-gan表示官職人,即“-加”[25];高句麗首領有稱為莫離(マックリ magri)或莫離支(magri-kai)[26]。新羅王號稱麻立幹始於356年即位的奈勿麻立幹(Naemul Mariban 내물 마립간, 356–402在位)。麻立幹或莫離支都應源自mergan(蒙古語蔑兒幹,滿語墨爾根),即神射手。《蒙古秘史》及滿、達斡爾等族民間傳說中的不少英雄 人物都以此為名。
新唐書卷二一九渤海傳:“俗謂王曰‘可毒夫’,曰‘聖王’,曰‘基下’。”“基下”即由高句麗語kai演變而來,而“可毒 夫”(gadokbu)則與蒙古-突厥系的一個王號相似。史載奚族有酋長名可度,契丹酋長有名可突於,柔然可汗自號丘豆伐,以上數者當為同一名詞之音轉。 《魏書•蠕蠕傳》:“丘豆伐猶魏言駕馭開張也。”藤田豐八以為當還原為Kuteleburi[27]。但這也可能是kutukh的音譯。阿勒泰語 中*kutu表示“福氣、幸福、神”等意,如中古蒙古語qutuq(保護神)、朝鮮語kut(魔術、法術)、維吾爾語qutluq(有福氣的、幸福的) [28]。回鶻常用王號“亦都護”就由此而來。內陸亞洲這類官職、王號常為各族所用,如韓儒林元史研究表明,突厥之“俟斤”(irkin)系襲自鮮卑、柔 然,後又為契丹、女真所沿用(夷離堇、移裏堇);“特勤”(tegin)之號亦非始於突厥,後來回鶻的“狄銀”,契丹的“惕隱”,蒙古的“赤斤”均系沿襲 此號。
三、Mug-lig、靺鞨、與朝鮮
敦 煌發現的西藏文寫本裏,稱高麗為Muglig,突厥《闕特勤碑》中,也有Bökli一詞,而唐禮言《梵語雜識》稱高麗為Mukuri,音譯“畝俱理”。岑 仲勉據此認為Bökli即是對高麗的另一種音譯[29]。此說的關鍵在於推定“句驪胡”為來自蒙古草原的貊/貉系民族的一支,然而卻未回答一個根本性的問 題:即Bökli或Mukrit這個發音是怎麼會變成“高句麗”,或與之等同起來的?
的確,學界公認高句麗族源與貊/貉人有密切關聯,這兩 字今讀mo,上古音可還原為*braak,或*mraak[30]。這與Muglig或Bökli的第一音節mug/Bök是相符的,第二音節lig /li則並非族名的一部分,而是突厥語尾碼,如維吾爾族直到近代仍不常用族名自謂,而是自稱為turpan-liq、kaxigar-liq等[31], 即吐魯番人、喀什噶爾人。六七世紀時,北亞草原的統治者是突厥部族,可以想見,是它們將這一名稱向西傳播,隨後為藏語及梵語接納,並帶上了同樣的詞尾,只 是在藏文中變-liq為-lig[32]。在傳播中,接納者必定會受到傳播仲介的影響,這是無可置疑的,已為佛經詞語的譯音研究所證實。梵語對長安的稱呼 Kumudana,同樣是受突厥、粟特人對長安的稱呼Khumdan的影響,現代學者對該詞的來歷也眾說紛紜,在我看來當即為“京城”二字的唐代發音 kjiaeng-dzieng[33]。
從東北林海至匈牙利平原,整個歐亞大陸北部都是一片連綿的大草原,也是古代東西交通的主要陸上通 道,各族接觸頻繁,交錯紛呈,沒有這樣的條件,高麗之名也不可能西傳。不過傳播的過程卻往往會產生失真,在我看來,Muglig或Bökli的名稱都與“ 高句麗”顯然系出兩源,不構成對音,倒應該是勿吉/靺鞨的對音。問題只在於:為何突厥人會將朝鮮人以勿吉的族稱Bökli來稱呼?
這個問題 也不難回答。歷史上無論東西方,都常常出現這樣張冠李戴的現象,即以某國或一個民族集合體中某一群體/部落的名字來概括全部。如蒙古人最初接觸的南部邊境 外是契丹人,以後遂概括整個中國,甚至將漢人也一概稱為“契丹人”,這一稱呼迄今仍為斯拉夫語言所沿用。最著名的是德國,其四境外法、意、俄、瑞典等各族 都以鄰近自己的一個日爾曼部落名稱來稱呼整個德國/德國人。突厥人之稱朝鮮人為Bökli,也應同此理,蓋草原部落向東推進時,首先遇到的即是勿吉/靺鞨 系,而這一系民族又自古與高句麗、朝鮮人有很密切的關聯[34],此類記載史書上並不鮮見:
《新五代史》卷七四:“渤海,本號靺鞨,高麗之別種也。……黑水靺鞨,本號勿吉。”
《舊唐書》卷一九九渤海靺鞨傳:“渤海靺鞨大祚榮者,本高麗別種也。”
《新唐書》卷二一九渤海傳:“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
靺鞨興起時,被視為東北強族,“在肅慎的內部,他們大概是繼挹婁之後最具文化代表性和軍事進取心的領袖部落,盛名震動中原,故其餘各部亦都以靺鞨自冠,肅慎一名黯然失色。”[35]
朝 鮮史書《三國史記》記載,高句麗時靺鞨在北部邊境外,屢屢入侵,但高麗出兵時,有時也徵發靺鞨同行[36];乃至高句麗滅國後,其王子仍意圖聯絡靺鞨起兵 反唐[37]。可見其與高麗的關係頗類春秋時晉與薑戎,或戰國時趙與代北狄族。突厥人只以首先接觸的族名來概括全部,及其被高麗霸權所替代,仍沿襲舊稱, 一如《日本書紀》中肅慎訓讀作ashihase,其後靺鞨興起,但訓讀卻仍作ashihase。外族的稱呼與本族往往是對不上號的,也常常不會“同步更新 ”,蒙元稱朝鮮人為“肅良合台”,至滿清初興時仍給朝鮮的文書,也均稱朝鮮為Solho,而不是其正式國名(在滿文中應為coohiyan)。
拜 占庭史學家Theophylactus Simocatta記載阿瓦爾人被突厥擊破後,“別有一部分阿瓦爾餘眾逃之Murki,此民族居地與Taugas極近,人頗好戰。”馬伽特以為即 Merkit,沙畹則認為是勿吉(Mu-ki);內田吟風也認為,當時Merkit族是否已存在不得而知,以指勿吉為是[38]。
四、木骨閭
公 元五世紀,柔然在蒙古高原突然興起,據《魏書•蠕蠕傳》記載,柔然為“東胡之苗裔”,其祖先是一個奴隸:“神元之末(按277年左右],掠騎有得一奴,發 始齊眉,忘本姓名,其主字之曰木骨閭。‘木骨閭’者,首禿也。”白鳥庫吉認為木骨閭即蒙古語Munguri(圓、鈍弱)之對音,且隋唐前蒙兀室韋當為蠕蠕 一部。
這一說初聽頗有些道理,楊憲益《譯餘偶拾》中大加發揮,以為確論。柔然早期史料極缺,諸家爭論很多,卻無從佐證。豪西希注意到柔然可 汗之姓“鬱久閭”與其始祖名“木骨閭”的詞根正是古突厥語、蒙古語的qur/qurt,意為“蠕動”,亦可指“狼”;但餘太山認為木骨閭之名並非自取,而 且意既為“首禿”,則與qur無關。按柔然最初是由拓跋鮮卑的“逋逃”(多為拓跋鮮卑的異族奴隸)組成,並不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原始氏族或部落的自然發展, 即所謂“塞外雜胡”(《南齊書•芮芮傳》)。木骨閭早“忘其姓名”,從“首禿”來看,或為東部鮮卑人(那就不是異族了),《南齊書•芮芮傳》稱柔然“編發 左衽”,《梁書•芮芮傳》也有關於其“辮發”的記載;《魏書》則稱之為“辮發之虜”,可見木骨閭“首禿”的特徵是較為異常的。
東蒙古各部 落,自古以來多為辮發索頭,蒙古就是極顯著的一例。但蒙古兀良哈部則從鮮卑、契丹以來,一直仍然保留髡發禿頭的遺風;北方民族中,剃光前額頭髮的主要是東 北一帶的部落,蓋因射獵時前額頭髮會遮擋住視線,尤其在森林中,最為不便,這是生活方式所導致的實用性習慣。木骨閭的出身很可能在這一帶,因此具備一個“ 首禿”的特徵,該髮式必定與掠奪他的部族不同。
木骨閭之名大致可還原為Mukuri[39],按伯希和的推斷,拓跋鮮卑可能是一支帶有蒙古 化傾向的原始突厥人,若如此,則Mukuri聽起來讀音與Bökli/Mukrit相似。有可能,“木骨閭”就是“勿吉/靺鞨人”的意思,只不過當時拓跋 鮮卑均知“勿吉/靺鞨人”的髮式為首禿,故作此解釋。古代以某族族名來作為人名,是頗是常見的事,如滿族興起時,也有不少人名為“尼堪”(漢人),都是因 其長相或作風類似漢人而得名,滿人所謂“蠻子相”。察合台汗國初期,有一大臣名為“乞塔惕”(漢人、契丹人),此人原名為何,到底是漢人還是金人或契丹 人,都已無從知曉,早已被這個外號所取代。《史記•項羽本紀》:“漢有善騎射者樓煩”,集解應劭曰:“樓煩胡也。”可見漢軍中此人因為像胡人一樣善射而被 稱為“樓煩”。以上種種,均以某一特徵類似外族而徑被冠以外族之名作為其名號,類似於我們理解的綽號。木骨閭也未必就是勿吉/靺鞨人,但他的髮式與之相 似,就被冠以這樣的稱號。
從技術上來說, 拓跋鮮卑在蒙古高原東部掠奪奴隸,也是很容易辦到的。甚至當時高句麗都與柔然有聯繫,《魏書》卷一0七:“太和三年,高句麗竊與蠕蠕謀,欲取地豆於分之。 契丹懼其侵軼,其莫弗賀勿於率其部落車三千乘、眾萬餘口,驅徙雜畜,求入內附,止于白狼水東。”隋唐時甚至西部突厥部落都會遠抵東北掠奪奴隸,唐太宗詔 書:“室韋、烏羅護、靺鞨等三部被薛延陀抄失家口”[40]。

當然,只以讀音推斷的方式,僅是孤證,缺少中間環節,有時不免“玄想式考證 派”之譏。的確在沒有確證的情況下,勇於臆想,很容易出錯,如無資料佐證,肯定會有人將Tadjik/Tazik(大食;吐蕃文作ta-zig)認定是“ 塔吉克”的對音,雖然兩者其實並不相干。同樣,“勿斯裏”與“勿斯離”也很容易被認為是同一個地方,但實際上前者是《嶺外代答》卷三航海外夷對阿拉伯語 Misr的翻譯,指今埃及;而後者是《諸蕃志》中對今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Mosul的稱呼。若缺少上下文,很難不掉入陷阱。
古人音譯時往 往隨心所欲,今之學人則挖空心思求其原意。南洋有一地名,《東西洋考》作“高螺”,又有別稱“高螺大山”或“高麗大山”,今考或系印尼一小島港口 kilo,與朝鮮半島之“高麗”實風馬牛不相及。但如失卻其他例證,就不免會引發錯誤聯想了。金庸《俠客行》中有一絕世神功繪於石壁上,但畫上的每一處卻 都是要誤導人,使一干高手人人沉溺其中,“白首太玄經”。內亞史以艱澀著稱,史料支離破碎,歧說極多,時或有此浩歎,不過偶有淺見,聊博通家一笑而已。
----------------------------------------------------------------------------------------
[1]對外族的記載,取決於其對中國的重要程度。《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錄》:“五代,四夷見中國者,遠不過於闐、占城。史之所紀,其西北頗詳,而東南尤略,蓋其遠而罕至,且不為中國利害雲。”
[2]參範恩實《近二十年國內外靺鞨史研究評述》,載《盛唐時代與東北亞政局》
[3]吉田豐《西安新出史君墓誌的粟特文部分考釋》
[4]參《古代南海地名匯釋》
[5]見孫玉良、趙鳴岐《中國東北史》。此書且認為,weijie才能與勿吉wuji發生語言上的對音,而mohe則既不同聲,又不同韻,是因字形相近而造成讀音訛誤。此說完全是以現代漢語讀音所作的臆想。
[6][7]王力《同源字典》
[8]江曉原《天學真原》,又法蘭西國家圖書館所藏古藏文本1283號文書《北方若干國君之王統敘記》:“頡利部(賀魯 ha-li)”,可見頡亦可讀如ha
[9]相關記載極多,如《金史•世紀》:“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三國遺事》:“《後魏書》靺鞨作勿吉。指掌圖雲,挹屢與勿吉皆肅慎也。”馬一虹則認為“靺鞨部族中含有勿吉的成分,但並不就等於勿吉”。
[10]劉子敏《高句麗歷史研究》,這九說是:槁離說、山高水麗說、高大黑馬說、介萊說、高臺建屋說、雙足馳行于高山曲穀間說、黃銅說、中京或中國說、首邑說上京說。
[11] 在這段話之前還有“漢時賜鼓吹技人,常從玄菟郡受朝服衣幘,高句麗令主其名籍。後稍驕恣,不復詣郡,於東界築小城,置朝服衣幘其中,歲時來取之,今胡猶名 此城為幘溝婁。”按《後漢書》卷八五《東沃沮傳》:“北沃沮,一名置溝婁。”幘溝婁應即置溝婁,《三國志》解釋幘溝婁之名恐不可信。
[12]力提甫•托乎提主編《阿勒泰語言學導論》
[13]參周及徐《漢語和印歐語史前關係的證據之二:文化辭彙的對應》,氏著《歷史語言學論文集》。
[14]《外國地名語源詞典》
[15]徐德源《高句麗族語言微識錄》,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一期
[16]力提甫•托乎提主編《阿勒泰語言學導論》
[17]參見《金枝》、《中國民間信仰》、《東北亞的薩滿教》
[18]鄭張尚芳《上古音系》
[19]余英時《東漢生死觀》
[20]見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編號167“大禹化熊”條。
[21]參王小甫《朝鮮為“來朝之韓”說》,載《盛唐時代與東北亞政局》
[22]此為古訓讀,現代除地名外,高麗一般被讀為korai
[23][24]《外國地名語源詞典》
[25]《三國志》卷一八五《扶餘傳》:“國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
[26]《新唐書》卷二三六東夷:“更立建武弟之子藏為王,自為莫離支,專國,猶唐兵部尚書、中書令職雲。”
[27]藤田豐八《關於蠕蠕之國號及可汗號》,參見《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內田吟風箋注《魏書•蠕蠕傳》
[28]力提甫•托乎提主編《阿勒泰語言學導論》
[29]見岑仲勉《突厥集史》,此說被楊軍在《高句麗民族與國家的形成和演變》中全盤接受
[30]鄭張尚芳《上古音系》,又見周及徐《上古漢語中的*kw-/*k->*p-音變及其時間層次》,載氏著《歷史語言學論文集》
[31]張承志《文明的入門》,載同名文集。
[32]藏文敦煌文書中疏勒作shu-lig,參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
[33]參馬伯樂《唐代長安方言》
[34]馬一虹《靺鞨與東突厥關係考述》:“靺鞨部族在發展初期,曾經役屬南北兩大強鄰高句麗、突厥,突厥對於靺鞨部族的影響頗大。”(《史林》2003年第4期)
[35]朱學淵《Magyar人的遠東祖源》
[36]《隋書•高麗傳》590年隋文帝斥高麗王壓迫靺鞨及契丹,598年隋高兩國開戰的起因是高麗率靺鞨兵入侵遼西。
[37]《冊府元龜》卷一千“外臣部”亡滅條:高麗滅後“高藏至安東,潛與靺鞨相通,謀叛”
[38]也有反對意見,餘太山《塞種史研究》認為是“Murki很可能是僕骨。Pok-gi,而p/m可轉;又Kirghiz周書作契骨,隋書作紇骨,是骨可譯gi,而g/k可轉”。不過要是這樣推算,北族很多族名都可相通了。
[39]突厥木杆可汗,第一音節作mu,骨咄祿:第一音節作ku
[40]《全唐文》卷八:《贖取陷沒蕃內人口詔》:“隋末喪亂,邊疆多被抄掠。……其室韋、烏羅護、靺鞨等三部,被延陀抄失家口者,亦令為其贖取。”

漢印歐人語錄

漢印歐人語錄
找到一個獨行天寵整理的〈漢印歐人語錄〉,轉過來,也許對樓主有點用。


《漢印歐人語錄》之一: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環,相若謂之瑗

知道古代中國玉器的人,一定聽說過上述三種新石器時代玉器名稱的定義
這個定義《說文解字》裏也有。

其中肉和好指什麼,行內人都知道。肉指璧的四周玉材質部分,好指璧中間的孔洞
但是為何用這兩個字來指稱它們,好象歷來無人作解。

肉還可以望文生義一把,解為玉的實質部分。好就無法下手了。

漢印歐人的宣喻:

肉者,璧之邊緣部分,邊緣,英文謂之BRIM或者RIM,音譯為緣,肉、緣一音之轉也
好者,璧之中孔部位,孔,英文謂之HOLE,音譯為好,好、孔,亦一音之轉也。

順便,環,瑗,皆ROUND之同源對音詞,原始漢印歐語謂圓轉回環之物。

《漢印歐人語錄》之二:好、孔、窟窿、昆侖及其它

依漢印歐人音轉自動交替原則,有如下等式:(針對樓下網友)

HOLE=好、孔、窟窿、庫倫、環
ROUND=圓、
PLANE、PAN=盤、蒲籃、
BAR=棒、撥浪、
LANE=里弄、巷、胡同、和廊
PLACE=擺、波徠
CHURN=攪、哥栳
CAVE=腔、克朗


《漢印歐人語錄》之四:攝提貞于孟取兮,唯庚寅吾以降

屈原離騷中的名句,說明自己生於虎年虎月虎日。
寅,虎也。庚寅,虎日。
孟取,三月。周建子,三月為寅虎。
太歲在寅曰攝提格。攝提,攝提格之簡式。攝提格,虎也。

英文三月,MARCH,孟取也。MARCH又對應漢語邁,行進也。
英文虎,TIGER,提格也,攝提格之簡式。

漢印歐人曰:彝人稱虎為臘,或曰RA,RA埃及人之太陽神也。RA,日也。
太陽,又稱太一,諸天神之最貴者也。
太一者,太昊也。
太昊伏羲,中國人之第一祖先神,其神格乃太陽神與虎圖騰之同位也。
故,虎,英文TIGER,太皋也。
太皋即太昊。


《漢印歐人語錄》之五:風 雅 頌

《詩經》中,風指各國的民歌;
雅是詩人寫的周人史詩;
頌為商人和周人祭祀先祖的頌歌。

漢印歐人曰WORD:
風,POEM也
雅,EPIC也
頌,PSALM也。

另:VERSE,賦也。


《漢印歐人語錄》之六:神荼與郁壘,蘇美爾人和中國人的關聯

《山海經》曰:東海有度朔山
上有大桃樹,蟠曲三千里
枝幹垂地,下有門
有二神,曰神荼、鬱壘
司百鬼之出入

神荼和鬱壘
中國傳統之門神也
春聯即其演化遺跡
在中國傳統典籍的檢索中
無法進一步追溯它的源頭

蘇美爾人的神話中
有兩個著名的DOOR KEEPER
他們總在一起看管冥界的大門
一個叫DUMUZI,一個叫GIZZIDA

漢印歐人曰:
DUMUZI即荼也
GIZZIDA 即鬱壘也

顯而易見,這是文化同源
但不要急於論證是
從蘇美而傳到中國或者相反
更可能他們得自更古的共同來源

蘇美爾人和中國人的干係
還有很多線索
八卦或六十四卦是另一個例子
實物方面的例子也有:
著名的三星堆青銅面具

看哪!
那些震驚世界的三星堆青銅神人大面具
不是蘇美爾人是誰?!

古蜀史曰:有神人杜宇,自天而降,為蜀王
杜宇即DUMUZI,亦即神荼也

蘇美爾神話說,大洪水之時
DUMUZI 為躲避洪水
進入地下世界
蘇美爾人的文明也是洪水之後消失的
北方的阿卡德人將蘇美爾人趕出兩河河口
他們要麼滅亡要麼從海上逃亡

殷末時戰敗的殷人從東海乘船漂流
橫渡太平洋到中美洲建立墨西哥文明

夏末商初,也就是大洪水之後稍晚
在中國出現了甲骨文,與丁頭字難逃干係的文字
以及蘇美爾人的大面具

這奇怪嗎



《漢印歐人語錄》之七:蘇美爾語作為漢語的底層語言

楔形文字有很多種
從表意到表音
其最初的表意形式
一定是和甲骨文的前身有關聯

至於誰影響誰
不好早下結論
說他們來源於某種共同祖先更合理一些

前面論述過漢語和印歐語的同源
在原漢人進入中國之前
中國存在一個基底文明
這個文明和蘇美爾人有關聯
因為現代漢語中除了其印歐表層之外
還存在一個蘇美爾的底層
在蘇美爾之下還有一個土著層
這就是為什麼漢語難以向印歐語或阿勒泰語歸類的原因
它是一個複合體
要一層層剝開才能看清楚

幾個蘇美爾語和漢語的對應例子:
sah 豕 pig
sag 首 head 頁
su 手 hand
gin 進 walk
a 河 water

蘇美爾語已經被證明屬阿勒泰語系
漢語將被證明屬漢印歐語系
將漢語和印歐語以及蘇美爾語進行比較
將中國文明和蘇美爾文明以及西方文明比較
都將艱苦而卓絕


《漢印歐人語錄》之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漢印歐人曰:

道者,door也;可入之門,指進入虛無之門道。
可道之道,talk也;指可以談論。
非常道,既指非同尋常的談法,也指非同尋常的門道。
實指修煉之事。

名者,mind也;指人之心性。
可名之名,name也;指稱心性者也。
非常名,既指非同尋常的指稱,也指非同尋常的心性。
實指修煉之基礎及方法。即心性以及心性的運用。


《漢印歐人語錄》之九:儒家之儒何解?

儒家是指一幫專制皇權代理者
這個職業雖然不是世襲的
但過去時代的科舉
能夠保證選出來的人
基本是遠古貴族的後代

或許這是科舉的真意所在
秦代以前
雅利安貴族還沒有
完全融入黎民百姓之中
其後要將他們的後代篩選出來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於是有了科舉

這幫人被選出來
實行一種政教合一的使命
即幫助最高權力者統治人民
那麼為什麼稱之為儒呢

漢印歐人曰:
儒者,RULE 也
儒家即統治和治理人民的傢伙

http://bbs.guoxue.com/viewtopic.php?t=80625

追溯被遺忘的聖域:考古、神話、博物館

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文化與社會──台東人的生命故事》通識課程
專家學者講稿1-1
講題:追溯被遺忘的聖域:考古、神話、博物館
講座: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一 前言:珍惜我們的史前文化
  「史前」即「歷史之前」的階段,指的是一個地區的人群尚未擁有文字以記錄其生存發展的歷程與文化內涵,而台灣的史前時代結束於荷蘭、西班牙進入台灣統治的時期,歷史時期從此開始。在史前時期,台灣的住民族部落在有形物質文化上發展了諸如雕刻、編織、圖繪 、舞蹈的藝術,而無形的文化則有口傳文學與歌謠吟唱等創作。
  乍看下,神話與考古似乎沒有關聯,前者是在古遠的年代在人類還擁有原始思維的時候所創造並傳遞的故事,試圖說明天地開創、人類起源、洪水、天象、氣候、文化產生、生死、冥界、戰爭等各方面早期人類認為非常重要的事項;它們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在還沒有書面語言的聚落延續著,等到人類創造了文字,文士就會將它們記錄下來,成為神話的文本。後者則是利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自古至今人類的「過去」。這個「過去」包括人類的古代工藝及其行為,也深入探討古代社會組織、宗教信仰及人類文化的全貌。(何傳坤,2004:16)或者是根據古代人類的遺物和遺跡,來建立古代文化的年代、重建古代人類生活的方式和解釋文化發展的過程。而這些用以研究的遺物和遺跡,大都埋沒在地下成為「考古遺址」,必須透過系統調查和發掘,才能加以發現和揭露,因此現代考古學家必須走入田野,從考古遺址中找尋研究資料(臧振華,1999:18)。但是深究神話學與考古學所探討的主題,在一些層次是一致的,譬如兩者都想要釐清古代人類生活的真相;不過神話的探討比較偏重精神或心靈面向的解釋,它經常和群體的宗教信仰、習俗儀式有關,而在傳遞的過程中會因為生存環境的改變以及群體內部的需求,使得故事的部分產生一些變化。
  日前報載「世界新七大奇觀」的票選,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之後,已於本(2007)年七月七日晚間截止,根據統計,排名在前的有希臘雅典衛城、義大利羅馬的圓形競技場、祕魯的印加遺址馬丘比丘、墨西哥的馬雅遺址、埃及金字塔、智利復活節島的巨石人像、中國的長城、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約旦的佩特拉古城等世界級名勝古蹟;各國對於各自候選景點的宣傳,莫不使出渾身解數,期望能夠讓本國的文化資產進入名單內,藉以提升遺產、景點及國家整體的文化形象;當然,隨之而來的觀光人潮與經濟收入等也都是激勵的動力。
  這些排名在前的景點,有很多是史前的遺址;看過這則報導的國人不知道有何感想?臺灣究竟有沒有史前文化遺址?最重要的是到底有沒有可以在歷史文化層次上媲美前述「奇觀」的遺址?其實答案是肯定的,只不過有很長的時間它們被遺忘,甚至有意無意的被破壞了。從日治時期到現在,日本與臺灣的考古人類學者,已經在臺灣地區發現了數千處重要的史前遺址,譬如超過萬年以上的台東長濱遺址(八仙洞)、台南左鎮文化等;距今約五千到三千五百年的圓山、芝山巖文化,以及約在三千五百至二千年間的植物園、營埔、大湖、麒麟及卑南文化。較晚的十三行、蔦松、靜埔文化遺址也能呈現早期臺灣史前的樣貌。
  1980年台鐵設立台東新站並進行東線改道工程,在卑南現場發現豐富的史前遺存,後來經過台大師生13次的發掘,出土1600多具石棺,以及豐富多樣的玉器、石器、陶器及聚落房屋等結構;根據日人紀錄,當時還有高大的巨石聳立,可惜後來被開墾者認為礙事而逐一砍倒、推倒,今天現地只保存一巨大石柱。儘管遺址尚未全數發掘,卑南遺址已經是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墓葬群,由此推測,在2、3千年前它也應該是當時最具規模的史前聚落。卑南文化遺址的範圍大約有30萬平方公尺,國立史前館明年將開始徵收私有土地,進行考古試掘,期望以科學的考古型態取代「搶救考古」的匆促,仿效埃及「帝王谷」的模式,結合各種領域的專家進行整合研究,逐步還原這塊土地與人類互動的面貌。如果這一代無法完成所有的發掘、研究,就留給下一代繼續進行。
  由於強大的黑潮洋流就經過臺灣的東側,它是早期先民漂浮或航行的重要孔道,阿美族、卑南族、噶瑪蘭族及部分平埔族群漂洋過海來到臺灣的故事,迄今依然流傳。根據史前館考古隊同仁的經驗與說法,由於開發較遲,人為破壞較少,所以東部區域處處可見史前遺跡;遺憾的是,或許是民眾對於國家文化資產重要性的認識不足,這包括認為它們毫無價值而任意毀棄,或者認為它們是稀有的珍寶,可以藏私,然後以天價兜售;而文資法規無法充分保障遺址土地所有者的權益,徵收土地往往曠日費時,指定為古蹟則限制利用的方式,導致他們發現史前文化的蛛絲馬跡時,寧可掩蓋隱藏,也不願意向文資主管機關通報。
  史前文化的釐清,可以修正、延伸我們對於臺灣過往的了解,建立具有深厚基礎的在地史觀。不畏烈日曝曬的本館考古隊人員依然揮汗在太麻里舊香蘭遺址、台南科學園區幾十處的遺址等地努力發掘,他們發現的任何片段物件,都包含著歷史與文化的珍貴訊息。對於史前遺址與景點,我們無須譁眾取寵,但我們可以建立更好的法規制度與教育內涵,讓國人珍惜自己獨特的文化資產。
  「國無史則亡」是我們讀歷史都知道的警惕,可是面對出土的珍稀史前物件,我們似乎也照樣無動於衷。曾經看到美國某一自然史博物館珍藏超過上億的文物標本,且其數量還在持續增加,它所追求的不是帳面的數量驚人,而是嘗試掌握更多過去的軌跡與證據,為後代的子孫累積知識資產,減少錯誤的機率。歷史文化不需要牽扯任何意識形態或偏見,它就是我們的過去,也是我們追求精神歸宿與心靈慰藉的最後可能。
二 考古:以合理的方法認識過去
  想認識人類早期的生活型態以及其所創造和累積的文化傳統,有很多的方式,譬如記錄、分析流行於部落或市井街巷的口傳故事;或者聆聽由特殊身分的祭司或巫者吟誦的長篇史詩(epic);甚或誦唸如同鄒族、布農族那樣的「誇功史誦」(malastapang)。不過這些都屬於口頭傳述的材料,容易被遺忘,也經常遭到更動。中文字的「古」,是由十、口所形成的會意字,表示十人之口相傳的時間已經很古遠了;當然,十人之口能傳遞的時間與空間,是相當有限的。由於口述材料的不穩定與不確定性,加上人類群體經常會遷徙,所以要了解過去發生過的史實,不能只靠這些口述材料的掌握,必須透過歷史學、考古學等等的方法去探索。
  近年來,世界各地的考古學者固然有非常精采的發掘與研究,連商業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也要藉著海洋考古的過程,增加它劇情的撲朔迷離與可看性。由日治時期,以迄現在台東卑南文化、八里十三行、台中惠來、宜蘭淇武蘭、台南善化、澎湖水域等上千處遺址的發掘,證明台灣也保留著豐富的史前及歷史時期遺物、遺跡,靠著對於它們意義與脈絡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台灣過去的情況。
  國立史前館是台灣首座以史前文化為收藏與展示主體的考古博物館,而「考古」是一般人比較陌生的領域;為了讓到館參觀的朋友,能夠在很短的時間,了解「考古」的知識和運作的方式,增加觀賞與探討的樂趣,拉近我們跟過去的距離,因此前任館長臧振華博士提出設置「科學的考古學」常設展示廳的構想,並由展示教育組的吳意琳負責策劃,館內的同仁也全力支援,因此本館得以擁有這個全國唯一的學習展廳。希望這個展廳能讓入館參觀的朋友們可以用合理、簡單的方式,認識考古學,也認識人類與自然的過去。
  國立史前館第一期的展示規劃是以本土文化為主,設定的主題為「人、自然與文化的互動」,展示三大單元主題:台灣的自然史、台灣的史前史、台灣的南島民族。自然史呈現臺灣在250萬年前地質變動及由海洋逐漸升起的過程、史前史呈現400至500年前臺灣尚未有文字記載歷史的的狀況。
  南島民族指的是分布在西至馬達加斯加島、東至復活節島、北到台灣、南達紐西蘭四地間近三億人口,而在語言文化與身體基因有關聯的民族。近年來,根據國際間知名的考古人類及語言學家的研究發現,台灣很有可能就是這個民族約在公元4000年前開始擴散的原鄉。當然這種說法還經常遭受到相關研究者的質疑與修正,不過台灣地區複雜而多樣的語言文化現象,卻能支持臺灣原鄉論者的論述。由於分離的年代已經非常久遠,加上距離的隔絕,南島民族在許多文化習俗和體質體型上已經產生明顯的差別,但是在古語言、習俗和器物使用上仍能看見其可能的關聯。
  台灣的南島民族除了官方認定的12族外,一般稱為平埔族群的民族也屬於南島民族的一部分,由他們的語言與習俗以及文獻上所記載的描述,可以清楚的證明。只不過在清代之後他們接觸漢民族及其文化,因而受到相當程度的漢化影響。台灣的南島民族分別居住於高山、平原、海濱與島嶼,由於生存環境的差異,所以也創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這些差異就呈現在社會組織、語言、服飾、生產方式、工藝、觀念與文學表現上。根據考古人類學家的研究,人類出現在臺灣島上的歷史,至少已有一萬年,甚至早到四、五萬年以前。台灣最早期的人類留下的文化包括台南縣左鎮文化、台東縣長濱文化與卑南文化、台北縣十三行文化等,自日治時期迄今,在台灣各地發現的文化遺址地點已經超過1千多處,各式各樣出土的器物,如玉器、陶器、石器和鐵製用品,證明昔日生活在此地的人類,已經創造了相當高的文化內涵。
  2003年9月間杜鵑颱風造成的巨大浪潮沖毀遺址東側海岸沙丘,使原本埋在沙丘底層的史前文化層露出。接獲通報後即由史前館考古學者李坤修等人調查露頭部份,在場發現大量陶片堆積的文化層、住屋基址、板岩石板棺、石臼、琉璃珠等遺留。這處距今約1400年到2400年的遺址出土的遺物數量龐大,陶片數量初估近百萬片,還有大量骨角器、獸骨遺留、琉璃珠、鐵渣、鐵器、青銅器、金屬器鑄造模具出現。而在陶片、骨器上出現百步蛇紋飾的現象則是非常重要的考古發現,在台灣史前史和原住民族文化(尤其是排灣族或魯凱族)發展史的研究上,應有特殊的地位。
三 神話與土地
在台東我們很容易就聽到奇怪又熟悉的名字:太麻里、卡地布(katipol)、布由瑪(puyuma)、達魯瑪克(tarumak)、大八六九(tavarakao)這些原住民族部落,以及鯉魚山、猴子山、都蘭山、卑南山、利吉層、蘭嶼、綠島之類;有了這些名稱,台東因此而有不同與特色。
  地名的創造其實有很深刻的歷史與文化意義。這些初始的集體思維與記憶,渾融著自然與人類複雜的心理作用,並且深刻的鑿刻在族群與部落曾經生活的空間領域,因此大武山(排灣族祖靈之地)、玉山(阿里山鄒族祖先起源與躲避洪水之地)、都蘭山(卑南族聖山)、雪山(賽夏族起源之地)、瑞岩(泰雅族起源之地)、白石山(太魯閣族或賽德克族人起源之地)大霸尖山(泰雅族與賽夏族起源之地)、鬼湖(魯凱族聖地,傳說palem嫁給百步蛇入湖處)、人之島(即蘭嶼,神降石生人、竹生人之地)等神話空間的辭彙等,讓自然大地與散處各方的部落族群,都鑲上晶瑩動人的原始記憶的母題,形成豐富多樣的人與神的世界。
  台東地區與神話傳說有關的地方,不勝枚舉,謹提出幾個例子:
1.Panapanayan(Ruvuahang)(今知本三和海灘)。
2.都蘭山(據傳南王部落祖先之地、卑南史前文化人墓葬對準方向)
3.卑南文化遺址(Lalangus拉拉鄂斯人)
4.卑南王
5.荷蘭人到台東
6.胡傳在台東
  人類生命起源之地是群體想像一己與土地關係的最先思維(pre-thought),由此而群體的生命開展,與之相應的是人類集居的部落以及週遭紛繁萬狀的空間配置;有的是土地的質素與形狀的交錯,有的是人群的交集與互動的痕跡,這些種種,都存在於土地的記憶。一個民族原有神聖土地得以維持完整,就可能有周全的神話敘述可以傳襲於後世;而台灣原住民族原有的生存空間,早已遭到外來殖民者的蠶食鯨吞,殘存的地理範疇已經無法支撐周備細緻的地理神話母題的分布或涵蓋,缺損者由於集體記憶的喪失,將永遠自人類的知識網絡消失。
  李維.史特勞斯(1989:12~13)曾經引用一位他所研究的原住民思想家的話「一切神聖的事物都應有其位置」,同時加以演述其涵義:
人們甚至可以這麼說,使得它們成為神聖的東西就是各有其位,因為如果廢除其位,哪怕只是在思想中,宇宙的整個秩序就會被摧毀。因此神聖事物由於佔據著分配給它們的位置而有助於維持宇宙的秩序。從外表看來,儀式的繁文縟節可能顯得毫無意思,其實它們可用一種對人們或許可稱為「微調」(micro-perequation)的東西的關切加以解釋:不使任何一個生靈、物品或特徵漏掉,要使它們在某個類別系統中都佔有各自的位置。
人類都意圖將存在和出現眼前的事物定位並賦予意涵,這種認知行為產生的結果,在古遠的年代稱為神話,而今則歸入科學求知的範疇。在變遷相對緩慢的部落社會,由神話、禁忌、儀式與集體擁有的認知系統,會維繫得較為穩定,部落成員的思維與行為很少逾越其界線,否則就是破壞了大家自古傳承的規矩,這些規矩之所以重要,就是要維持「袖珍宇宙」的秩序與穩定的狀態;同時,要針對許多群體認為神聖的事物進行命名、詮釋,以使部落成員依循這種規範系統思考和行動。這種賦名與解說會自然成為制約部落成員的機制,同時也形成與其他群體相異的標籤或區隔系統。
四 博物館與台東
  任何一個被注意、重視的博物館,除了它依據專業範疇而典藏的指標文物、研究的成果、展示的內容、導覽服務的品質及建築、環境特色之外,非常重要的是它能突顯一種具有吸引力的特質:其所蘊藏的知識與智慧之泉不斷湧出,源源不絕,而其形體如一座神聖莊嚴的殿堂,其設施與管理方式卻是謙遜溫和,人人得以親近。
  人類群體所累積的知識、智慧與工藝是最值得珍惜的文化資產,而博物館珍藏與展示的文物,通常是這些文化資產發展極致的薈萃、濃縮的型態,因此它們也成為博物館向外對話的基礎。國立史前館是奠基於卑南文化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而其週邊區域出現不同年代及文化類型的史前遺址,如長濱(八仙洞)、麒麟、靜浦、都蘭、巴蘭、舊香蘭、多良、富山等;使台東地區出現史前遺址的機率,遠遠高於台灣其他區域,這是因為東部地區人為的破壞相對較少,而最重要的是東部沿海的潮流,是古代人類南下北上的便利孔道。
  考古學與人類學是支撐本館發展的基本學科,前述知識附著的實體(史前與部落文物)以及相關的口述資料,都可以促成學術研究,並轉化為本館收藏、展示與教育的質料。台灣已經擁有超過300座不同屬性的博物館,近年來,博物館在遊憩觀光的功能與價值被放大,導致「行銷」博物館已經成為從業人員重要的責任;入館人數是否成長、展品及周邊創意商品是否具備商機及整體收入能否支應自主營運等,成為主管們時時要思考的課題。不過博物館最核心的功能與價值仍然存在於研究、典藏、展示、教育之上,而知性遊憩、文化創意商品的設計與產出,也必然要以此為基石。
  1914年12月河野嘉六《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二卷第二篇所記卑南族口碑傳說故事中提及太古時期因為豪雨、落雷、濁浪摧毀阿美族部落;此部落遺址即為現在的卑南文化遺址;鹿野忠雄曾於1928、1929年間數次勘查該遺址。宮本延人在《台灣先史時代概論》(1939)也曾提到這處遺址。直到1944年底到1945年初,卑南文化的考古發掘工作開始進行;日本學者金關丈夫、國分直一在現今的考古現場南邊(王宅)展開第一次小規模的發掘。他們從一根大石柱旁邊往下挖掘,想要了解石柱的用途,結果挖出了以板岩和礫石組合成的房屋基座,他們認為石柱應該是房屋的一部分。這次發掘面積不大,卻已經顯示卑南遺址的重要性。(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5)
  1970年7月,台灣鐵路局為讓南迴線銜接正在拓寬的東線鐵路,乃遷移原來在鯉魚山旁的台東火車站,而在卑南山東側新建「台東新站」以及調車場。施工挖掘時,工程人員無意間發現內容不明而數量眾多的地下埋藏物件,經過通報,在該年9月,台東縣政府決定委託時任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的宋文薰、連照美教授主持搶救發掘與調查研究的工作。在兩位教授帶領下,台大考古隊由69年到77年,一共進行13次(四百多個工作天)的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面積為一萬多平方公尺,出土一千五百多具石棺,以及2萬多件包括陶器、玉器、石器、骨角器、玉器等。此一發現確認卑南文化遺址是一個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同時根據推測,遺址面積可能有數十公頃之大。
  卑南文化遺址是台灣考古史上最完整的考古遺址,也是東南亞和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在考古研究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由於其重要性,當時月形石柱已經文化資產主管機關公告為一級古蹟,並決定成立博物館以典藏與展示出土的史前文物。
  1983年12月教育部奉行政院指示規劃於卑南遺址籌建博物館 ;翌年3月成立「東部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建規劃小組」;1986年3月將館定名為「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1988年規劃小組前往埃及、希臘、義大利、奧地利、瑞士、英國、法國及日本考察,也參訪國內相關學術機構和博物館,廣泛蒐集參考資料,並完成「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規劃方案」,報經行政院同意。1990年2月,教育部成立「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由連照美教授擔任籌備處主任。籌備處擬定「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整體計畫」提報行政院核定,建館進入執行階段。2001年硬體建設與展示設施初步完成,經過一段時間試營運的程序,於2002年8月正式對外營運開放。
  這個階段的任務規劃是著眼於「卑南文化遺址」文物的保存,進行史前文化基礎研究,同時配合東部地區觀光產業發展;但是隨著民眾對於博物館價值與功能的逐漸了解,加上國家對於整體教育文化政策變革之際,使「史前文化」這個領域的意義與「自然科學」、「科學工藝」、「海洋生物」、「台灣歷史」、「海洋科技」等博物館事業受到相等的重視。
  迨1998年,經過數年籌備歷程,累積相關經驗,並衡酌台灣整體環境條件,籌備處再提出建館宗旨:
(一)保存、研究卑南等重要遺址及其出土古物等文化遺留。
(二)調查、維護及宣揚國家史前文化資產。
(三)以展示與教育計畫推廣考古學、人類學之社會文化教育。
(四)發展史前研究,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五)均衡區域發展,促進台灣東部文教事業及觀光事業。
此時期史前館擔負的責任已經不僅僅侷限「卑南文物」的保存、研究以及東部地區觀光產業的配合,而是擴及到國家史前文化資產的範疇。
  史前館所在的台東市人口約10萬人,整個台東縣的人口約25萬人,分布在狹長的東海岸、花東縱谷、台東平原及南橫、南迴公路沿線的海岸、河階、溪谷村落。由於在地產業以農業為主,觀光旅遊容易受季節影響,相關服務業人力需求不穩定,加以西部地區求職、求學上有優勢的條件,因此強大的磁吸效應讓許多青壯人力離鄉背井。青壯人力離鄉造成在地社區與部落活力的衰退、創意的弱化。由於腹地人口有限,史前館很難與西部位居大型都會的博物館一樣擁有基本的入館成員。
  由於工商企業(尤其是汙染性工業)的低度投資、重大公共建設相對較少,因此台東可稱台灣「最後一片淨土」。鑒於多年來向西部引入大型工商企業均告失敗的經驗,地方政府與民眾逐漸對於台東地區未來發展取向形成基本共識,即農業、觀光及低污染產業之投資。由於人為活動破壞較少,對於自然環境如土地、山林、河川、海洋、沙灘、空氣、陽光的影響能夠降到最低。加上台東地區自然條件的多樣性,如島嶼(綠島、蘭嶼)、海洋、海濱、縱谷、高山(都蘭山、大關山、玉山國家公園)、河川(卑南溪、大竹高溪);以及獨特的物產如釋迦果、金針花、洛神花、稻米(池上、關山)、飛魚等。這些深具特色的條件存在於史前館週邊,對於博物館產品的行銷也有助益。
  台東縣境內除了存在所謂「四大族群」(HOLO、HAHKA、新住民及原住民)外,而原住民族就有阿美、卑南、排灣、魯凱、布農、噶瑪蘭、雅美等7族群。原住民族人口接近9萬,約為全縣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台灣原住民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近年來,來自中國、越南等國的人士因為婚姻關係而移民,人數日多,已成為東部地區新的社會趨勢。多元的族群在一塊土地上共同生活,其所能呈現的文化必然也是複雜而豐富的;譬如漢族的「炮炸寒單爺」、阿美族收穫祭、卑南族猴祭、海祭與大獵祭、布農族射耳祭、雅美族飛魚及大船祭、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祖靈祭等;更不論在語言、口傳文學、歌謠、舞蹈、服飾、雕刻、編織、儀式及部落社區意象上的迥異、多樣。這些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都是史前館與地方連結並追求成長的利基。
五 結語
  作為東部地區唯一的國家博物館,與在地的文教事業及知性旅遊產業合作,是史前館必須努力強化的工作。譬如史前館為了「百年觀點:史料中的台灣、原住民與台東」特展,除了商請國立故宮博物院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珍藏的文物,另外,為了呈現台灣原住民族過去與漢族之間互動的歷史,策展伊始,館裡同仁們嘗試憑藉一些傳聞,試圖尋找或許還遺存於部落一角的文物。經過尋訪,後來在南投縣信義鄉久美部落原頭目家族後裔的巫阿寶老夫人家中找到2件清朝所賜的女用馬面裙、嘉義縣阿里山鄉樂野村汪啟聖先生家找到清朝所賜補服乙件及福建巡撫贈銀牌乙面;再於卑南族南王部落系統所傳頌的「卑南王」後裔家中,找到閩浙總督府頒授的銀牌乙面,陳欽寶等耆老召集家族商議後,同意借給博物館展出。由於年代久遠,家族成員對於這些物件的典故大多已經遺忘,但是可喜的是他們都是以謹慎、恭敬的態度維護、珍藏這些傳自先人的物件。
  「馬蘭三勇士」的展覽在家屬的協助下,也獲得珍貴的展示文物;尤以高將軍夫人慨然捐贈將軍遺留的手稿、衣物、佩刀等,志航基地提供將軍曾飛過的戰機模型與照片等,都讓部落歷史脈絡與史料得以勾連輝映。其實在與部落人士接觸的過程中,讓人欣慰的是,儘管經過很長時間遭遇漠視、甚至滅絕的政策對待,部落依然珍藏一些令人感動的歷史物件。只是我們絕不應該再重蹈覆轍,貶抑其價值,任令這些文物輾轉於市場及不適當的收藏。許多部落依然強韌的持續運作著傳承自先人的儀式、記憶與經驗,所以博物館需要協助部落,以各種方式如以數位科技記錄、研究、保存、推廣、展示、活化部落擁有的知識內涵,讓這些珍貴的文物及其相關的知識能夠永遠保存,並且能夠轉化到實際的生活層面。
  本館也嘗試努力經營「會說故事的博物館」,激發人們喜歡聽故事的天性,透過考古發現的科學分析與相關故事的生動解說,讓「過去」能夠清晰、親切的呈現出來。臺灣原住民族擁有豐富的口傳故事,包括神話與傳說等,它們多少都能「折射」史前時代人類生活的方式與思維,爾後本館同仁應該藉由研究和學習的過程,深入理解這些故事和考古發現可能存在的關係,讓我們的展示與解說能使參觀的朋友更覺得親近與感動。

參考文獻
何傳坤。《台灣的史前文化》。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4。
許功明《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臺北:稻鄉。1991。
許功明、柯惠譯。《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稻鄉。1994。
許功明(2004)。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
台北市:五南圖書有限公司。2007。
國分直一、金關丈夫著(譚繼山譯)(1990)。《台灣考古誌》。台北市:武陵出版
    有限公司。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1990)。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全園規劃基
    本構想研究計畫報告書。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4)。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標本典藏館裡要點。
臧振華。《臺灣考古》。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
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2006)。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台南縣政府。

土耳其境內神話古蹟吸引世界考古學家

【大紀元8月24日訊】土耳其境內的安納托利亞高原,是數千年來許多古文明的發源地,也是聖經故事及各種傳說的所在地,不斷吸引世界各國考古學者及神學家至此探尋根源,也為土耳其增添不少觀光收入。

據土耳其文化部主管文物保存事務官員巴契向中央社表示,安納托利亞文化涵蓋自舊石器時代迄至近代的土耳其奧圖曼帝國時代。已被發現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蹟不下三千處,但仍有許多尚待探尋,因此每年有不少國內外博物館專家及學者向當局申請考古。

巴契表示,今年已有二百一十個考古隊在土耳其境內五十一個城市進行研究工作,其中四十六個來自世界各國,有些研究工作已持續進行了六十六年之久,而考古隊人數最少者也有二十人,陣容龐大者達兩百五十人,露天考古季節以少雨的夏季為佳。

據巴契表示,美國第一位登陸月球的前太空人兼考古學家艾文 (James Irwin)名下的基金會,將組織考古隊前往土耳其東北部阿惹省境內海拔五千一百五十五公尺、山頂終年冰雪不化的阿拉拉特山,希望找到聖經上記載為世紀大洪水擱置在山頂的「諾亞方舟」。

在此之前,艾文本人曾兩次攀登阿拉拉特山探險。第一次在一九八六年,未能找到任何東西。隨後在第二年又攀登阿拉拉特山,找到一些可疑資料,但事後宣布無具體結果。此後由於土耳其庫德游擊隊作亂加劇,軍方禁止再進入阿拉拉特山,探險活動因此沈寂多年,直到去年軍方才宣布重新開放。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艾爾文市「聖經研究中心」的英國籍科學家桑德斯,在美國太空總署贊助計劃下,也曾至土耳其進行秘密研究。他今年稍早在土耳其媒體的專訪文章中表示,聖經舊約記載亞當與夏娃生活的「伊甸樂園」,其實就在阿拉拉特山與木拉特河之間的某一地區。

有關聖經記載的〔世紀大洪水〕傳說,也獲得科學家證實發生在土耳其北部黑海。去年九月,美國深海探險家巴拉德利用迷你潛艇,在黑海三百呎深無氧氣的海底,發現七千五百年前人類居住的遺跡,包括一棟木製建築體、石器及淡水貝殼,證明黑海當時只是一座淡水湖,但後來為大洪水侵襲淹沒。

據聖經舊約前五卷「摩西五書」記載,上帝為重新改造世界,下令信徒諾亞製造一艘龐大木舟,將地面上所有動植物,按類別雌雄一對的全部接運舟內避難,隨後即以洪水淹沒地面一切,即為「世紀大洪水」,方舟則漂浮水面數月,最後停泊在一處唯一露出水面的陸地,即今日的阿拉拉特山。

但桑德斯本人在著名的「國家地理雜誌」贊助下,目前已計劃率領一支考古隊,前往土耳其東北部黑海地區,找尋傳說中試圖直達天庭的「巴比倫塔」。據聖經記載,巴比倫居民由於富裕貪婪,試圖興建高塔直達上帝所在的天庭,為上帝一怒之下,連城全部摧毀。

據桑德斯在報導中表示,根據聖經記載及美國太空中心照片顯示,被列為世界七奇之一的「巴比倫塔」遺址並不是在現在伊拉克境內的美布達米亞平原,而是在土耳其北東部黑海城市特拉柏松近郊的某地。桑德斯拒絕透露確切的地點。

去年四月間,土耳其黑海邊也發現疑是亞馬遜女戰士的古墓。據黑海山松省國立博物館官員表示,該省泰梅市郊濱海的西梅尼特湖,出土大批骸骨與石器,考古學家懷疑與傳說中西元前十二世紀居住在黑海邊的亞馬遜女戰士有關。

據希臘神話記載,黑海一帶曾居住一群勇猛強悍的亞馬遜女族,常擄掠鄰近部落的男人為奴隸,並在與男奴生下子女後將男人殺死。

此外,文化部官員表示,德國聯邦地理研究中心也再度提出申請,將派遣一支考古隊,前往土耳其西部達達尼爾海峽口的特洛伊亞廢墟,希望找到傳說中陸沈海底的「亞特蘭狄斯城」,因為專家在衛星照相圖片中,發現特洛伊亞的近海海底存在可疑物體。

據指出,「亞特蘭狄斯城」是建於西元前的一座四面環海的堅強城堡,居民約兩萬人,城牆內有水道,可駐守兵艦,但全城突然在一夜之間消失不見,傳說是地震發生,全城瞬間沉沒至海底。

(中央社) (http://www.dajiyuan.com)

古代中原漢語中的通古斯語、蒙古語、突厥語成分

朱學淵負隅頑抗:敢與雲中君大師商榷古代中原漢語

仔細拜讀了很有價值的“雅言”討論,但經雲中君先生的訓斥和批評,它又嘎然中止了。我把這些對話提上來,只是請大 家虛心地再讀一遍自己和別人說過的話,再體會一遍做人要兼聽則明的意義。當然,學術可以變成文化沙龍,但哈哈哈哈,不是我們的願望;然而,在沙龍裏訓人就 更不好了。

以我看,武漢人先生,雲夢海岳先生的許多話,都含有很合理的成分的。雲中君先生也不敢把話說得更透徹一點的;然而,他的基本點是,“雅言”是文化而不是語 言(或語音)層面上的問題,我們也都看得出來的。而且,他還把文字和語言攪和在一起,如他說:“如果作為語音的雅言的確存在,……那麼他們為何能讓秦漢帝 國……如此迅疾地從口語為主體的傳承轉為書寫為主體的傳承。”

而文字和語言是沒有直接的關係的,語言是一種傳承系統,沒有文字也要“紅旗代代傳”的。即便漢語也有過無字的階段,蒙古語、突厥語、女真語就更有荒昧的時 代了,這就象不識字的人會說話,識字的人也未必說話就風雅的。反過來,夏代才開始有文字雛型,那時的語言又如何可能是雅言呢?雲中君可能也沒有想得這樣 深,但我總會把你的話理解得深且遠。

把語言和文化弄在一起扯,是要出問題的。而中國又偏偏有兼文字學和語言學一身的“訓詁學“,甚至還有一個基本方法叫“互訓”(迴圈邏輯?),更是搞得傳統 學術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有網友說我的研究與傳統學術不合,我非但不生氣,而且很高興。順便說一句“七、八個人”懂訓詁,是五、六十年前胡適之在某沙龍裏 說的,也是別人傳給我聽的。至於網友們說自己懂與不懂,都於事無補,“訓詁”到今天也沒有解決不了雅言的問題。因此,懂也不見得有學問,不懂也不見得是“ 二楞”。

在這方面訓詁學不中用的原因,是因為它沒有“外訓”的座標,即不同語言的對照。就象雲中君常常訓人,而沒有人反駁,就等於沒有了鏡子,於是就象太辣太辣的 太陽一樣,是要犯錯誤的。而我受了雲中君的教訓,既然自己已經“羞辱”了一門大學問,當然也就更有自我犧牲的精神,來為學術巨人做一面的鏡子。

其實,武漢人先生認為雅言可能是一種普通話(希望沒有誤會,有誤會請與我劃清界限)。雲夢海岳先生說的,“雅言可能是關中周邊民族語言與南亞、南島語言的 混合,並且其中有單音節語言的主導作用,而產生的。……孔子本人所屬的東夷族即可能是烏拉爾蒙古利亞人種。”“曲阜方言甚至在底層與金元虜語也沒有顯著差 別。”我認為非常有見地的意見。

兩、三年前我在美國《中國語言學報》上發表了“古代中原漢語中的通古斯語、蒙古語、突厥語成分”(Journal of Chines Linguistics, Vol 31, No. 2, June 2003),談的是一樣的問題。而該文是使中華書局犯了“學術事故”,可能也是“羞辱”了美國語言學術的《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中的一篇。

當然,這是四、五年前寫的,有個別想法也有變化,但來不及表達了。
向往復致敬

••••••••••••••••

古代中原漢語中的通古斯語、蒙古語、突厥語成分

朱學淵

提要:本文從春秋齊魯人名、地名與北方諸族族名之關聯出發,探討了中原古代居民的語言和血緣的融合機制。漢—藏緬語系理論已為學界廣泛認同,但作者認為無 視漢語中的通古斯、蒙古、突厥語成分是不合理的;所謂阿勒泰語系諸族及其語言,應源自黃河流域;而古代北方漢語,則應是在藏緬式的南方語言的影響下形成 的。

•引言

漢語方言之間的差異性,可與歐洲語言的多樣性相比擬[1]。然而,“北方漢語”卻又有著並不亞於“美洲英語”的統一性。後者產生於歐洲諸國大量移民的近三 百年間;而“北方漢語”的出現,則至少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這種“大一統”現象,使我們猜測:“北方漢語”必定是在一個漫長時期裏,由許多不同部落的原始 語言融合而成的。那時候,在黃河流域一定發生過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和融合活動。

現代語言學是將“漢語”歸屬於“漢-藏緬語系”的,這種極具說服力的理論,使人們開始積極地注意“藏緬語”與“漢語”間的關係;但同時又使人們忽視了其他 語言在“漢語”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實,“中原居民”與“北方諸族”直接相鄰,他們之間必然會有血緣上的聯繫;其次,基於對地緣和人口的考量,似乎不 應是“藏民族”本身,而是其他“藏緬式語言”的載體部落參與了“中原漢語”的形成。然而,“北方諸族語言”與“藏緬式語言”,又有著截然不同的語系分野。 因此,辨明中原地區古代民族來去的方向,及其語言的“先後”、“主客”和“轉換“關係,將是認識“古代中原漢語”形成的先決條件。

許多證據表明,“戎狄諸族”是在遠古時期從中原地區出走的。“北狄”部落在草原地帶,因改營遊牧而獲得了巨大遷徙能力;所謂“西戎”民族,也就是沿河套通 道轉徙陝甘寧青,爾後再經河西走廊擴散至中亞、南亞、東歐地區的“北狄”部落[2]。正因此,“北狄”和“西戎”的許多部落名,乃至“西域”的族國名,都 可以在古代中原部落的歷史中追溯到它們的始源;反之,“華夏民族”民族的許多語言資訊,亦可以在歐亞草原上去尋覓它們的去蹤。“北狄”、“西戎”與“中原 部落”間的這種同源關係,正是現世所謂“通古斯”、“蒙古”、“突厥”語的成分,在“漢語”中有著舉足輕重分量的根本原因。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浙江的“河姆渡文化”和湖南的“城頭山遺址”等考古發現,震撼了世界各國學術界,這些七千至九千年前的古代農耕文明的出土,有力地 表明:長江流域有著更早的人類社會活動。其次,以現代基因科學為基礎的人類學的研究,也發現亞洲東部人類男性Y-染色體種類,自南向北漸趨單純的瓶頸現象 [3]。這些考古學、基因-人類學的研究成果,重現了古代人類遷徙活動,這也為“漢民族”和“漢語言”的形成機制提供了線索。

“語言”是人類歷史的“化石”。例如,“族名”作為血緣的語音標識,可能產生於人類語言的早期發展階段。而“族名”又往往會轉化為“姓氏”、“人名”和“ 地名”。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是,白令海峽兩側的地名或原住民的族名:“愛斯基摩”(Eskimo)、“楚克奇”(Chukchi)、“阿留 ”(Aleut)等,就很象“通古斯”族名“兀者”、“沮渠”、“挹婁”。在“阿拉斯加”一側的“尤比克語”(Yup'ik)中,還保留了為數不少的“通 古斯語”的基本詞彙;但是,尤比克語中的“基數詞”卻有著“五進位元制”的特徵[4]。這表明:可能是在“通古斯語”的“數詞系統”產生之前,這些“愛斯基 摩”人的祖先,就帶著他們的“族名”離開了“通古斯民族”部落群體。

不少人企圖從“地名”去為“民族”尋根。例如,在滿、蒙地區就可以找到許多個“鮮卑山”。事實上,上古人類是不可能先為山川河流,而後為自身血緣命名的; 這些山水地名不過是“鮮卑部落”遷徙活動的遺跡。同樣,人們尋找“族名”的語義,也往往是徒勞的。象“愛新”和“阿巴嘎”(通古斯語“金”和“天”),或 “叱奴”(蒙古語“狼”),這樣一些保有語義的族名,是為數不多的。“語種”的湮滅在歷史上從未休止過;然而,人們卻並不因為語言的更替,而輕易放棄自己 的“族名”或“姓氏”。在古代部落及其語言的興亡融合中,大量的“族名”早已喪失了它們曾經有過的含義;那些探索“突厥”、“蒙古”、“女真”,乃至“華 夏”這樣的族名的語義的努力,還不是統統都歸於失敗了嗎?

由原始“族名”發展而來的“地名”和“姓氏”,無疑是人類語言最深層的沉澱;由於它們大部分失去了語義內涵,因此也不再遷就語言的遊移變幻,從而成為語言 中較穩定的語音成分。因此,揭示“地名”、“姓氏”,乃至“人名”的族屬、語屬資訊,是歷史語言學的最基本的研究內容或方法。而中國歷史又恰恰在這些方面 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記載。

《逸周書•王會解》,記載了兩個似不顯見於後世的北方族名:“空同”(khong-thong)和“姑他”(kha-tho)。其實,後史記載的“烏譚種 ”[5]、“渴單氏”[6],“紇突鄰”[7]部;遼代“越裏篤”[8],都是它們的變音。“塞種”部落“捐毒”或“尉頭”[9],乃是它們遠涉中亞的同 源族類。“於闐”或“和田”,又是這些部落在西域形成的族國名[10];《秘史》將其記作“兀丹”[11],《元史》則作“斡端”或“忽炭”[12]。實 際上,中原地名“邯鄲”、“洪洞”、“滹沱”,都是它們最恰當的對音。從這兩個族名的語音解析,我們或許可以瞥見源自中原的古代人類部落,在整個歐亞大陸 上的流動勢態。

“中原地名”與“北方族名”之間的關聯,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史記》的“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13]的“三河”地區,必是“華夏民族 ”的根本之地。春秋時,那裏有“北虢”、“東虢”、“大鹵”、“曲沃”、“令狐”、“羈馬”、“狐廚”、“篪祈”等地名 [14],它們顯然與“僕骨”、“東胡”、“同羅”、“昭武”、“術和”、“且末”、“兀者”、“赤狄”等族名相對應。又如,中原“戎”名“揚拒”、“伊 雒”、“陸渾”、“鄋瞞”、“皋落”等[15],又與“按出”、“挹婁”、“術和”、“悉萬”、“斛律”對應。這些關聯現象,不僅是北方諸族出自中原的證 據,也是確認中原古代居民族屬的判據。

先秦人名也應為人們所重視。如“舜”的生母之名“握登”[16],可能就是蒙古語中的“夫人”-“合敦”;又如“商王朝”的直系後裔,“宋國”的末代諸侯 “景公”名“頭曼”[17],竟同一個匈奴單于之號[18]。再如,與“北方諸族”打了數千年的交道後,我們或許會聯想:“東郭”、“孟嘗君”、“扶蘇 ”、“胡亥”、“伍子胥”、“無忌”等古代人名,就是由“屠各”、“東胡”、“靺鞨”、“密須”、“回紇”、“兀者”這樣一些族名轉化來的;而《秦本紀》 所記載的:“大費”、“蜚廉”、“太幾”、“大駱”、“奄息”、“到滿”、“烏獲”、“孟說”、“白起” 、“惡來革”、“百里奚”、“摢裏疾”等人名,則無一不是“胡名”、“胡姓”[19]。

當然,對“族名”、“地名”、“人名”的研究,必然會涉及漢語古代語音問題。清代以來的中外文字語言學者們對先秦語音的研究,基本是在中古《切韻》系統上 從事反推。一些學者客觀地指出,作為規範漢語語音的一種努力,《切韻》等書也把許多“古音”抹煞掉了[20]。為重現各代“古音”,選取一些非漢語的對照 系統是至關重要的。例如,梵語和漢語的譯音比較,曾對認識唐代語音起過有益的作用。又如,藏語和漢語間的比較,則劃時代地推動了漢-藏緬語系在發生學意義 上的研究。而近百年來,西方歷史-語言學者對古代西域地名、族名、人名,懷有極大的學術興趣。他們很精明地看到,從中可以發現上古漢語的一些語音線索。

事實上,對先秦文獻記載的中原人名、地名的比較研究,不僅具有“語音學”的價值;我們還可以從“人類學”的角度,更深刻地去解析“漢民族”極其語言的融含成分。

•春秋時期齊魯地區住民的族屬分析

“春秋”是一個仕農工商全面發展,文化教育長足進步時代。而春秋時代的“齊魯”地區,又是農業文明的中心,孔子作為“專業”的“思想家”、“教育家”出現在魯國地方,是齊魯地區的經濟發展,帶動文化教育事業的必然結果。

西周的“宋”、“衛”、“魯”三國,又是“商王朝”的故地,學界一般也認為“商族”與“東夷系”民族的淵緣較深。研究“商部落”族源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因為他們創制了“甲骨文字”,這於“漢民族”及其語言的形成來說,是個至關重要的里程碑。

《史記•仲尼弟子》所記載的孔子的七十七個平民學生,大多是出自“商奄”周邊諸國,他們的姓氏則為我們檢索的“商族”居民的族屬,提供了一套標本。這些姓氏本該是古代中原的部落-氏族名;而它們與北方諸族族名的相似性,則揭示了中原古代居民與中國北方民族同源的事實。

本文的姓氏研究始于孔子學生中的含“公”諸姓。

“公”姓諸生
孔子弟子中有十一人的姓氏含有“公”字:“公冶長”、“公皙哀”、“公伯繚”、“公西赤”、“公孫龍”、“公祖句茲”、“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 ”、“公西輿如”、“公西箴”。此外,《史記》還說:“黃帝者,……姓公孫”[21]。因此判定這些含“公”姓氏的族源,對於中原古族的研究是至關重要 的。
有人說“公孫”是“公之孫”,“公伯”是“公之伯”,“公祖”乃是“公之祖”,這大概都是些無稽之談。我們還得從語音上來尋找它們的族名之源。從字形上來 看,“公”與“瓜”有相象之處;但是“公”和“瓜”究竟是否相關?從文字考據的角度來說,是頗難求證的。然而,“瓜”可以衍生出“孤”和“狐”等字;我們 也若將“公”作“烏”、“兀”、“斛”、“紇”讀,所有含“公”姓氏[22] 與北方諸大族族名的關聯,倒是一目了然了:

“兀者”: 公祖、公肩、公車、公仇、公朱;
“回紇”: 公夏、公何、公戶、公扈、公華;
“烏孫”: 公孫、公山、公申、公慎、公勝;
“紇奚”: 公西、公皙、公師、公施、公息;
“曷薩”: 公沙、公若、公帥、公索、公輸;
“斛律”: 公良、公林、公劉、公留、公旅;
“紇突”: 公濤、公佗、公德、公都、公堵;
“巫馬”: 公孟、公明、公罔、公文;
“呼延”: 公冶、公言、公羊;
“阿巴嘎”: 公伯、公賓。

因此,將“公”讀為“烏”或“兀”,不失是個成功的歸納和猜想。而“黃帝”亦姓“公孫氏”,也必是“烏孫氏”;而“烏孫氏”很可能就是“愛新氏”[23]。這無疑揭示了“中原民族”與北方民族是有著深度淵緣的。

“冄”氏諸生
孔子弟子中有五人的姓氏含“冄”字:“冄耕”、“冄雍”、“冄求”、“冄孺”、“冄季”。
一般認為“冄”字即是“冉”字。其實,它是“內”或“南”的別寫;這個說法可能較少質疑,因為“楠”字,亦是作“枏”寫的。“冄”從“泥母n”,讀“納 ”、“奴”、“粘”、“囊”大概皆可。“冄耕”、“冄雍”、“冄求”、“冄季”等,應與女真姓氏“粘葛”、“納合”、“納吉”相關。而“冄孺”則必是蒙古 語的“太陽”nar,或naran(“納蘭”)一字。
除此之外,仲尼諸弟子中還有:“南宮括字子容”和“壤駟赤字子徒”者;另如:商王“南庚”者,和“衛靈公有寵姬曰南子”者。這些“南宮”、“南庚”、“壤駟”、“南子”,以及古代姓氏“淖蓋”和“淖齒”,當然都是“冄耕”和“冄季”等的變音或異寫。

“顏”、“燕”、“原”氏諸生
王力先生曾就“安”、“焉”、“惡”、“烏”四字的同源性,進行過論證[24]。“安”、“焉”(an),與“惡”、“烏”(a、ak、al)間的音轉, 本與 n和l間的諧變有關;這種諧變出現在字首,就有“南”和“蘭”之通;發生在字尾,則是“安”和“烏”之轉。“焉”和“烏”相通,是我猜測“焉耆”即“兀者 ”的依據。

“顏”(ian)與“焉”音同,常作“安”(an)讀;基於上述的音轉規律,它當然也可以轉讀作“烏”或“兀”。因此,孔子的五名“顏”姓弟子的姓氏:“顏回”、“顏無”、“顏高”、“顏噲”、“顏何”,可能就是族名“烏護”、“護骨”、“回紇”的轉音。
孔子另外四名學生的姓氏:“顏幸”、“顏祖”、“顏之”、“燕伋”等,顯然就是通古斯族名“愛新”、“按出”、“奄蔡”、“安息”。而另一名姓“原憲”者,當是“元憲”或“兀憲”[25],或即“烏孫”之異寫。

“高柴”、“後處”
仲尼弟子中有“高柴字子羔”者。“高”字可能不是讀作gao或kao,而應該是讀作ghao、khao、hao或ao的;事實上,由“高”字衍生出來的“ 蒿”、“鎬”、“毫”、“豪”等字,也都是讀hao的。如是讀來,“高柴” 和另一名學生“後處字子裏”之姓“後處”,都應當是“兀者氏”無疑了。

“卜商”、“伯虔”、“步叔乘”、“邦巽”
“卜商字子夏”,“伯虔字子析”,“步叔乘字子車”,“邦巽字子斂”四人的姓氏,可能與出現於不同時代的“白羊”、“拔野古”、“伯岳吾”、“巴牙兀惕”等北方部落名有關。
“伯岳吾”可能出自“伯顏”[26],即滿、蒙兩語中的“富人”一字;這個氏族後來在歐亞草原上播散得很遼遠。據八-九世紀的西方記載,南俄地區出現過一 個兇悍部落名Pechenegs(“伯虔”?),匈牙利人稱其為Bes(h)enyo(“卜商”、“步叔乘”、“ 邦巽”?),阿拉伯文獻則記之為Bajanak(“伯顏”?),它們可能就是後來的“欽察伯岳吾”部。從這些歐亞草原上的“流”,我們可以回溯它們出自黃 河流域的“源”。

“施之常”,“石作蜀”
“厙狄”是個重要的氏族,北齊名人“厙狄幹”是被稱作“鮮卑老公”的[27]。唐代漠北“思結”部,元蒙時的“失吉”氏,入主近東的“塞爾柱人”,可能都 是“厙狄”之裔。古代西域的“瑟底痕” [28],現代中亞的Sazagan、Shazhagay、Shizhaga等地名,想必都是“厙狄”部落徙居之遺存。

孔子弟子“施之常”和“石作蜀”的姓氏“施之”和“石作”,大概就是“厙狄”。據西元491年安提俄克城“約翰”的記載,有一個名叫Sigizan的Hun人,曾服役於拜占庭的軍隊[29],Sigizan顯然就是“施之常”。

“司馬耕”
仲尼有弟子“司馬耕字子牛”者。

一般以為“司馬”是從官銜轉化來的。司馬遷在《自序》中,卻從未說過因祖上當過“司馬”官,而襲了這個“司馬”姓。在他的先人中,還有名“蒯聵”、“昭豫”、“無澤”者,它們顯然是從族名“護骨”、“昭武”、“兀者”轉化來的,看來太史公的家系也有著“戎狄”的血統。
人名“司馬耕”、“司馬遷”,與古代族名“悉萬斤”、“悉萬丹”、“悉泯健”[30]、Sarmatae[31](“薩爾馬泰”),地名Samarkand(“撒麻耳幹”)等如此

人名“司馬耕”、“司馬遷”,與古代族名“悉萬斤”、“悉萬丹”、“悉泯健”[30]、Sarmatae[31](“薩爾馬泰”),地名 Samarkand(“撒麻耳幹”)等如此音似。我想,漢姓“司馬”、“西門”,胡姓“泣伏”、“乞伏”、“石抹”,匈牙利姓氏Szima等,可能都是族 名“悉萬”之變譯。

“巫馬施”
與“巫馬”同源的“胡名”、“胡姓”隨處可見。《魏書》所記載的人名“務目塵”[32],氏族名“侯莫陳”[33];《新唐書》記載于闐王“姓尉遲氏,名 屋密”[34];宋代西夏民族則有“嵬名”、“訛命”等姓氏;《遼史•兵衛志》則記載了“屬國軍”名“烏馬(山奚)”和“胡母思(山蕃)”。這些人名-氏 族名,和中原地名“侯馬”、“高密”,新疆地名“哈密”(維吾爾語讀“庫密”),西域古國名“胡蜜丹”等,可能都源自北方族名“庫莫奚”一字。

“澹台•滅明”
“澹台”當是“拓特”,即“韃靼”之源名。蒙古人通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女真部落為“水達達”,亦可見“拓特”是個通古斯系姓氏。
“滅明”,北方諸族中沒有這個族名的顯性記載;但西域卻有“迷密國”,它是“昭武九姓”之一的“米國”,《新唐書》說:“米,或曰彌末,曰弭秣賀”[35]。
“澹台•滅明”,或許應該是複合姓氏“拓特•弭秣”。

“漆雕”
孔子有三名姓“漆雕”的弟子:“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說文》說:“雕,琢也”;又說:“琢,雕也” 。因此“漆雕”當是chi-tiu或chi-teok,即族名“赤狄”(chi-ti)之音。

“秦冄”
“秦冄字開”。“秦冄”當是後世鮮卑系民族部落名“叱奴”、“醜奴”或“叱那”,即蒙古語之“狼”字。

春秋時代的“殷之遺民”,仍然保留了“夷”、“狄”民族的姓氏特徵,這顯示他們與“北方諸族”有著同源的關係。他們一定是經過了使用“藏緬式語言”的部落的長期影響,才轉化成使用“漢語”的“中原漢族”的。

那時,中原地區的語言可能還相當複雜,各部落語言的“漢化”過程也並不是同步進行的,有些部落仍然在使用“戎狄”語言,《左傳•魯襄公十四年》記載了一則 有趣的相關故事。吳國被楚國戰敗,而告于盟主晉國,各諸侯在一個叫“向”的地方聚會,主盟的晉大夫“范宣子”,逮捕了私通楚國的莒國公子“務婁”;他又懷 疑“薑戎氏”洩密,而指責來會的戎子“駒支”;後者則作了一番頗長的辯解,其中言及:“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

這無疑說明,雖然那時“漢語”已經形成通用已久,而且中原“諸戎”部落也積極參與了各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軍事活動,但是它們所使用的語言,與中原諸國的主流語言仍然是不同的。

•春秋前後“齊”、“魯”及其周邊地區的地名

儘管,許多中原部落在遠古時代就逐個地離析出走了,有些則融合消蝕了,但它們仍然在黃河流域的留下了痕跡。在那些自“春秋”保留至今的中原地名中,許多就是“華夏民族”的祖先部落名。
引言中對黃河中游“三河地區”的“地名”和“戎名”的討論,使我們瞭解到那裏的古代部落,與“北方諸族”有著親緣關係。而《漢書•地理志》所記載的黃河上游的“西戎”之地,即今天的甘肅慶陽、寧夏固原、陝北延安一帶的漢代地名,亦與“北狄”族名有著鮮明的可比特徵。例如:

“烏氏”、“鬱郅”、“月氏” 即“兀者”,
“木禾” 即“靺鞨”,
“安俾” 即“阿巴嘎”,
“龜茲” 即“厥機”、“沮渠”,
“複累” 即“覆羅”,
“直路” 即“敕勒”、“叱勒”,
“回獲” 即“回紇”,
“朝那” 即“叱奴”,
“獨樂” 即“吐如紇”、“同羅”,

如果在“齊魯地名”與“北方諸族族名”之間,也可以發現同樣的可比性,那將使整個黃河流域古代居民與“北方諸族”的同源關係,得以全面展現。而這種比較也並不是難以實現的。
我們不難發現自“春秋”始,中原地名的記載數量有一個“飛躍性”的增長。它們中的大部分無疑是承繼於前代的,其中還有不少一直延用到現代。這顯然表明:從 “春秋”起,中原社會的經濟和文化形態已趨穩定。下文用於比較的“齊魯”及周邊地名都摘自《中國歷史地圖集》。為了彌補疏漏,我們添以若干戰國和秦漢時代 地名,以及個別西域族國名,來強化這個對比。如:

春秋戰國、秦漢齊魯及周邊地名 北方諸族部落名
公丘、冤句、魏其、郁秩、夏丘、尉氏 兀者、兀惹、(焉耆),
東阿、東牟、東垣、東昏、單父、堂阜 東胡、屠何,達斡爾,
祝其、贅其、垂葭、曲池、曲成、楚丘 沮渠、主兒扯、女直,
丘輿、鐘吾、龜陰、壯武、曲阜、曲沃 昭武、仲雲,
取慮、昌慮、訾婁、鄒盧、陳留、巨鹿 敕勒、叱勒,
牧丘、馬涇、蔓葭、麥丘 靺鞨、靺羯、勿吉,
咸丘、安丘 按出虎、安車骨,
鮮虞、鮮牟、豕韋、司吾 室韋、失韋,
外黃、五吾、高魚、武垣、滑 烏護、回紇,
無婁、袁婁、緣陵、胡陸 斛律、烏洛侯,
廩丘、閭丘、梁丘、犁丘 如甲,
蒲姑、平陰、符合 僕骨、婆萵,
符離、浮來 缽利曷、步六孤、(蒲類),
高唐、狐駘、邯鄲 烏譚、(和田),
菟裘、陶丘、桃丘 突厥、泰赤兀,
石門、鄋瞞 悉萬、乞伏、(悉萬斤),
須句、石窌 失吉,
高密、姑幕 庫莫奚、(哈密),
重館、長葛 鎮國,
逼陽、平陽 伯岳吾,
京茲、長勺 (精絕)、(金積),
即墨、葭密、羈馬 吉裏迷、(且末),
夫鐘 覆鐘,
夫餘 扶餘,
祝柯 術虎,
胡陽 呼延,
舞陽 兀顏,
不其 白狄,
夾谷 夾穀,

通過上述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若干現象,並得到一些結論:

其一, 後世北方諸族部落名“兀者”、“東胡”、“沮渠”、“昭武”、“敕勒”、“靺鞨”、“室韋”、“回紇”、“斛律”等,對應著為數眾多的中原古地名;這些北方大族,也必定曾是上古中原大族。

其二, 被認為是“通古斯系”的部落名“兀者”、“沮渠”、“靺鞨”、“按出”,與“東胡-鮮卑系”的 “東胡”、“室韋”、“昭武”、“敕勒”、“回紇”、“斛律”等部落名轉化成的地名,呈交錯分佈。因此,它們的血緣和原始語言的異同,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其三, 地名“桑丘”在多處出現,它們與“襄丘”或“商丘”一樣,顯然都曾是“商部落”的聚居地;魯國的“曲阜”,晉國的多個“曲沃”,可能都是源於族名“昭武” 的地名;山東半島盡頭有“即墨”,晉西南則有“羈馬”,兩地相隔千里。這些同源地名四處分佈的現象,表明遠古時代,黃河流域曾經有過大規模的部落遷徙活 動。

其四,“中原地名”與“北方諸族族名”間的全面對應表明:後世北方諸族,都是“古代中原民族”出走北方的胞裔。而“中原漢語”與現世“北方諸族語言”間的截然不同,則又表明:使用“藏緬式語言”的後來部落的不斷注入,是這種“古代漢語”形成的根本原因。

•語言比較的證據

上述“姓氏”和“地名”研究表明,演變成”漢族“的中原古代居民,與“北方諸族”有著血緣上的聯繫。如果我們能從“中原漢語”中發現“北方諸族語言”的成 分,也將是這種聯繫的重要證據。經過數千年的滲透和融合,北方諸族仍然使用著相當不同的語言,這些區別也必然是承繼于上古時代中原語言的多元性。因此,將 “中原古代漢語”與“北方諸族語言”逐一比較,不僅是對“漢語”的“語譜分析”,也是解析“漢民族”內涵成分的有效手段。

現代語言學並沒有注意到上述的現象,西方語言學界是將“漢語”和“藏緬語”視為親緣語言的。所謂“漢-藏緬語系”諸語言,大部具有單音節詞根和每個音節都 有固定音調的特徵。儘管,這個理論幾乎完全忽略了“漢語”與“北方諸族語言”的關係,但它仍是一個具有堅實基礎的理論體系。“漢語”和“藏語”間的大量的 基本語詞間的語音對應現象,構成了這個理論合理的內核,如:

漢語 變通字 吳音 藏語[36]
我 吾、俺 ng nga
五 ng nga
魚 ng /nyu nya
二 貳 nyi nyii
太陽 日 nye nyime
耳朵 nyidu nyendjoo
一 dji
三 sum
四 shi
死 xi/shi shi
有 yoo
不 莫、沒 mee
作 做 chee
候 huu
結束 卒 tsha
名 ming
誰 suu
氏族 ruu

雀 dja
鼠 dji
狐 woomo

儘管這個表列的容量有限,但已經足以洞察“漢語”和“藏語”間的親緣關係。特別是漢語的“南方方言”與“藏語”,在“我、五、魚”,“貳、日、耳”,“ 四、死”,“雀、鼠”這些無關語詞間的語音“同構對應”現象,可以看出“藏語”與“南方漢語”的關係,要比與“北方漢語”的關係更為根本。然而,一重親緣 關係的存在,並不能排斥另一重親緣關係。貌似截然不同的“漢語”和“北方諸族語言”間,或許有著不亞於“漢語”和“藏緬語”間的關聯。

“漢字系統”是從“象形字”發展出來的。基本象形字既以“象形”和“喻義”為本,也理當可為任何人理解和使用;日本、朝鮮、越南諸國將“漢字”使用了上千 年,都是按他們自己的語言去“訓讀”的。因此,如果我們能確定一些基本“象形字”的原始音訓,不僅可以追溯古代漢語的語源基因,還可以去判定漢字初造者們 的族屬和語屬。

以“馬”、“木”二字為例。它們不僅是兩個基本的“象形字”,而且是兩個重要的基本“聲符”,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在造字之初,“馬”、“木”二字就是讀作ma、mu、mo的。為了確證這兩個具有聲符意義的漢字的語源,下面謹作一個範圍稍廣的比較:

藏語 滿語 蒙語 突厥語
馬 ta morin morin/at at
木 shiin mo mod agach

從這個比較不難看出:突厥語和藏語與這兩個漢字是無關的;藏語的shiin,可能是“薪”字的音源;而只有滿語和蒙語中的對應字,才與漢語中的“馬”、“木”二字有本質的關聯。
中國古藉為“古代漢語”和“北方諸語”的關聯現象,也作了若干相當有意思的隱性記載。例如,《爾雅•釋草》說:“卉,草。”“芛、葟、華,榮。”

象形字“卉”表現了茂盛的叢草。“草”字在藏語中是tsa;在滿語中是or-ho(“斡兒和”);而在匈牙利語中為fu。不難看出,漢語的“草”,與藏語的tsa有著淵緣;而“卉”字則與滿語和匈牙利語相關。

而“芛”、“葟”、“華”,義“榮”,即是“花”。它們實際上都是“花”的不同的寫法而已;而獨樹一幟的“芛”,則可能是滿語的“花”-“依爾嘎 (哈)”(ilga / ilha)的縮音。我不想再討論“花”是否就是“哈”的轉音,但必須指出上述諸字與藏語是絕對無緣的,藏語的“花”字是metoo。

《爾雅•釋天》還說:“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傳統文字學的解釋是,它們是上古各代“年歲”一詞的演變;“唐虞”則解作“唐堯虞舜的時代”。事實上,“夏”、“商”、“周”本是中原強部之名轉化成的朝 代之名,“唐虞”是“堯舜”所出的部落,它可能就是“東胡”,或元蒙時代“唐兀”[37]之異譯。與其說這幾個同義詞是發生在各個時代,還不如說它們是古 代諸部落語言在中原漢語中的沉澱。

“年”字,蒙古語作ziil,即是“唐虞曰載”之“載”;而滿語作anen,又正是“周曰年”之“年”;滿語的“歲”字ser,恰似“商曰祀”之“祀 ”;“夏曰歲”之“歲”,則是“楚瓦什語”之sul,。看來,“夏”和“唐虞”似為“蒙古語族”,而“商”和“周”則似“通古斯語族”。

西方語言學者的豐富想像力予我們很多啟發;但時而也有走得太遠之嫌。例如,高本漢推定了漢字“卒”與藏字sdud-pa(讀tsha,義為“收集,聚集, 聚結起來”)同源後;又進而推論其“士卒”之義,是來自“受強制勞動的男人群體”的意思。對此,就連包擬古也有“離題太遠”的感慨[38]。

藏語的“士兵”是mermi,它與漢字“卒”是沒有什麽關係的。蒙古語的“士兵”作tsereg,“健壯”作cheereg;而匈牙利語的sereg一 字,已意轉為“軍隊”了。tsereg、cheereg、sereg等當同鮮卑語“車鹿會”一字,“壯士”之謂也,在原始社會裏“壯士”就是“戰士”,它 們大概就是漢語中“卒”字的意源。

一些“突厥語”的基本詞彙,也遺存在“漢語”中。如:hun(“陽”)、su (“水”)、toprak(“土”)、hoca(“車”)等。當然,“藏語”的chuu與“水”字也很相近;“藏語”的“土”字saa,則是“沙”字的影 子。但是,如果我們過分執著地要從“藏語”中去尋找一切“漢字”源泉,或許也會有失公允。

根據“車”和它的衍生字“載”的現代讀音,可以推測“車”的源音應該是在cha和chi之間,而“車”字在突厥語中為hoca,在匈牙利語中則為 kocsi,它們的讀音都恰似“高車”,亦幾同歐洲語言中的coach。有匈牙利學者認為,這是匈牙利語彙對西方語言不多的貢獻之一。如果這種說法是可靠 的話,或許我們已經尋得了coach一字遠在東方的“中原古代語言”的根。

一個簡明的表列,或許能彌足專門家和流覽者的共同要求:

漢語 變通字 藏語 滿語 蒙語 突厥語 匈牙利語
萬 chi tuman
花  metoo ilga / ilha
木 薪 ` shiin mo
草 卉 tsa or-ho fu
鐵 dja temer
河 gukdju gol folyo
火 me gal
氣 lung hii
水 chuu su
土 (沙) saa toprak
車 kolo hoca kocsi
馬 ta morin lo
驢 pung-gu
牛 特 long ihen tehen
羊 luu jamaa
兔 rekoon tuula
頭 元、兀[39] go uju da、咄
臂 胳膊 lang-aa gala gar gol
年 載 lo anen ziil
天 nam tengri
山 嶽 ri uul
山脈 嶺 ribo alin
峰 丘 ridse colhon
雲 drimpa uul
雨 cher huur
父 爹 papa etseg atya
母 娘 ama anyen anya
兄 昆 djudju ahun
弟 仲 oma deote duu
兵 卒 mermi tsereg

最後,我們不妨注意一個地理-語言現象:南方“河流”多以“江”名;北方則多以“水”或“河”名。前者如“湘江”、“贛江”,後者如“涇水”、“渭水”, 或“黃河”、“淮河”等。其實,“河”是蒙古語gol字之轉,而“水”是突厥語su之音。甘肅臨夏舊名“河州”,當地使用蒙古語的“東鄉族”民眾,則是以 諧音稱之為“各州”的。

•結論和思考

經過上述的比較,我們應該會進一步思考一些基本問題。

首先,“聲調”的確是彌補“單音節”辭彙的表義困難的一種手段,但也很難設想一種能夠表義的原始語言的基本詞彙系統,與生而來就是具有“單音節-聲調”特 征的。事實上,不少藏語和古漢語的辭彙,也是“多音節”的;由於“多音節辭彙”的表義精度增加,自然也就可以免除對“聲調”的管制。當然,也有些學者極有 見地地認為,人類語言的辭彙音節數量可能是由簡到繁的;還有學者認為“輔音叢”或“複輔音”的分化,是“多音節”辭彙形成的原因之一。

上古漢語有“複輔音”的特徵,是不必否定的;然而,也不宜將其“擴大化”。例如,有學者認為宋景公之名“頭曼”,就是一個“複輔音”字t.rmog;但察 明瞭“商部落”與“北方民族”有著同源的關係後,“頭曼”是通古斯語的“萬”字tuman,也就不奇怪了。許多漢字是“北方諸族語言”多音節字的簡縮,“ 萬”來自tuman,“馬”出自morin,即是兩個例字。這種轉化的原因:既可能是來自所謂“藏緬式語言”的影響;也可能是“象形文字”的反作用。總 之,漢語的“一字一義一音”的特徵,不少是“後天獲得性”的非自然現象。

其次,藏語作為一種較純的“漢-藏緬式語言”,它與南方漢語方言有比較接近的關係;加上“壯”、“侗”、“苗”、“瑤”等同屬語言,也都居於中國南方的地 緣分布,使我們可以判斷(猜測):它們的共有語詞和“單音節-聲調”的特徵,可能是在中國南方地區發育成形的。而所謂“藏緬語”諸族,大概也是從那裏朝西 擴散出去的。中國南方古代居民向北方的遷徙活動,則是改變黃河流域古代語言的根本原因。

黃河流域古代居民及其語言,與“北方諸族”及其語言間的關聯,顯示“北方諸族”與“中原古族”是同源的。離開黃河流域的古代部落,保留了他們的祖先從中原 地區帶出去的,具有較純粹形態的各種“原語”。這些遷徙活動,可能在現代人類的祖先到達東亞地區後,就沒有間斷停頓過。“愛斯基摩”人脫離“通古斯”部落 群體,可能是發生在“數詞系統”產生之前,即是一個例證。最近發現的“紅山文化”早期遺址,可定在五千至七千年前,或許這也是“中原部落”進入“東北亞地 區”的時代座標之一。

“漢-藏緬”式中原語言,即“漢語”的形成和確立的時代,至少應該是發生在四千年以前的“史前期”,因為中國最早的歷史記載,就已經是用具有這種語言特徵的文字寫成的。包擬古說[40]:

“這種先藏語(按:指“漢-藏緬式原語”)的影響到底發生在什麽時候呢?西元前一○二七年周滅商的時間比它要晚,因為許多跟藏語有關的上古漢語詞在西元前13世紀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

“周族跟這個影響漢語的先藏語部族可能屬於同一支,或者是有某種親屬關係的另一支,不過入侵中原的時間要晚一些……

“鑒於藏緬語中許多語言的差異很大,我們只得把共同語的時間定在非常遙遠的年代。但是由於現在假設一大部分漢語和藏語的共同辭彙是借用的結果,這就容許我 們把(按:應指上古中原語言自“藏緬式原語”借詞的)年代定得比較近一些,也許大約在西元前二○○○年的前後幾個世紀之間,對於解釋這兩種語言的相似和差 異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合理的時間深度。”

他在這裏說出了一些重要的道理。如“漢-藏緬式原語”,即所謂“先藏語”對於古代“中原語言”來說是外來的。而“漢語”,即“漢-藏緬式的中原語言”中的與“藏語”共有的語詞,大部是“借用”的,而不是“同源”的。

但是,作為“借方”的各中原部落的語言,在受到“貸方”語言-“先藏語”的衝擊前,例如“商部落”的祖語,究竟又是一些什麽樣的語言呢?他是沒有把握來回 答的。在上述的引文中,他還曾猜測“周族”可能是一支“先藏語部族”。其實,種種跡象表明,遠古時代的“夏”、“商”、“周”、“秦”等部落,非但不是什 麽“漢-藏緬式原語”的載體,而是與“北方諸族”同源的部落。

那末,“漢-藏緬式原語”的衝擊,又是來自什麽方向的呢?包擬古在一條注解[41]中說,這種“先藏語”影響主要是來自西方的。這大概是從古今藏族一直居 住在中國西部的現象,而引發出來的一種地緣性結論。其實,“藏民族”只不過是使用“藏緬式原語”的諸族中,因為走得最遠而保留了較純淨的語言形態的一支人 群-部落而已。那種具有“單音節-音調”特徵的古代語言,對“中原古代語言”的衝擊,更可能是直接來自長江以南的“南蠻”諸族。這種語言的運動取向,與亞 洲東部古代人類的由南朝北的遷徙態勢也是一致的。

我們明知“漢語”的“多源性”,卻只說“漢語”和“藏緬語”有著共同的祖語,當然是不全面的;而將如此龐雜的“漢-藏緬語系”的共同祖語(如果存在的 話),又僅僅說成是“先藏語”,則更是欠妥的;然而,使用“先藏語”這樣一個名詞,只是用現存表像去逼近歷史真實的一種“無奈”。

中原地區古代部落的“夷”、“狄”、“戎”、“胡”屬性,都表明他們與後世“通古斯”、“蒙古”、“突厥”諸族同源。這些出自黃河流域的“北方諸族”的語 言,已被西方語言學者歸屬為“阿勒泰語系”。然而,經過數千年的兼併融合,這三種語言的基本數詞竟都不一致,而且許多“共有詞”也都是互借的結果;可見遠 古時代中原部落的語言狀況,還要大大地複雜得多;因此也很難設想它們有一種共同的祖語。這個理論的基礎非常脆弱,但它的影響卻十分巨大。
由於漢字系統非表音的特殊性征,我們今天最明白的也只能是包括各種方言在內的“現代漢語語音層”,其次才是那些“韻書”所記載的所謂“中古音”。人們對上 古時代漢語語音的探索,只是基於中古漢語語音,參照某些對比系統的“反推”或“猜想”。“詩韻”和“藏語”,是中外語言學者們用得較多的兩種對照系。作者 在欣賞這些研究成果的同時,還想以本文的結論指出:“北方諸族語言”是“漢語”的另一面重要的“鏡子”。

如同“潔白透明”的“白光”可以分解成“紅”、“橙”、“黃”、“綠”諸色一樣;我們竟也在“純潔無瑕”的“漢語”中,析出了“戎”、“狄”、“夷”、“ 蠻”語言的可比成分。如果能作一個定量的統計,或許可以發現“漢語”中的“北方諸族語言”的內涵,未必亞于“藏緬語”的分量。現代“漢-藏緬語系”理論的 創導者們,有著不同凡響的洞察力和不可磨滅的功績,但是他們完全忽視了“中原古代居民”及其語言,與“中國北方諸族”及其語言之間的親緣關係。他們的這種 “色盲症”,也許限制他們的某些結論的“準確性”或“正確性”。

【人類語言文字的起源】

【人類語言文字的起源】

在上古時,人類只有一種語言,世界大同,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氏族 或稱部落。每個不同的氏族有著不同的分工,有專司天文,有專司地理,有的專司農耕,彼此之間沒有歧視,皇族的部落之間的轉換我們後人稱為“禪讓”。所謂黃 帝活了幾百歲不過是黃帝的氏族掌握皇權幾百年而已,並不但指那個人,一旦分清了這個道理,你再看看是不是上古的脈絡開始分清了。
《聖經》中記 載,上古的人類為了為了上到“天”,建造史前巨觀“通天塔”,但通天塔不知因為什麼原因未造好便倒塌了,於是參加建造的各個氏族之間相互埋怨,詆毀,互不 信任,不歡而散,氏族之間的隔閡造成互相之間的不嚮往來,語音便產生了變異,漸漸的連語義也發生了變化,記錄的符號也變得越來越不一致了。
而在中央帝國,皇族使用的文字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傲慢的皇族將他們的旨意傳達給信使,信使再口頭轉告臣民以及下屬的氏族,而那些地處遙遠的氏族將聽到的口頭旨意以簡單的十多個語音符號記錄下來,這便是拼音字母的由來。
軒 轅皇帝的封地在軒轅之丘,也就是現今的歐洲的匈牙利,西元前3633年,黃帝的氏族在涿鹿擊敗了炎帝的氏族,奪得了中央帝國的皇權。西元前3627年,黃 帝的氏族執掌天下。黃帝發現炎帝氏族地的文字與己有差異,便命蒼詰參照兩族地的文字做了修改,造出了新的文字,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漢字前身。
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很感謝古人使用的漢字,使我們比較能夠看懂古文,而現代的英國人則連莎士比亞的原文都看不懂,我一直認為漢字是上古中央帝國用的,而拼音字母則是四夷用的,沒有文字只有語音。
就我個人而言,我並不具有“民族自大狂”症,只是對上古文化的一種研究,我一向認為民族之間互相平等,只有人數的多少,而沒有人性的貴賤。
民族如此,而人於人之間也是一樣。
寫了這一段,我發現建造“通天塔”是人類分裂的起因,究竟為何要建造?因何倒塌?僅僅只是想“通天”?什麼“天”
“天”有些觀點認為是外星生命,而人類是他們基因調和的結果,或許吧。我認為人的生命的來源是有疑問的,進化論的解釋目前暫時難以信服,這是題外話,不予置評!!!


【昆侖何在】

在中國人的心中,昆侖一直是個神聖的地方,昆侖往往被當成民族的象徵。那麼,上古時的昆侖是不是現在的昆侖山呢?回答當然不是,古代的昆侖並不是現在的昆侖山或喀拉昆侖山(黑昆侖)。
《大荒西經》中稱: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也類似獅身人面像?)。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西海當時為地中海,西海之南,也就是在地中海南方。
流沙當指撒哈拉大沙漠(撒哈拉,沙海的古音),流沙之濱,在撒哈拉大沙漠邊沿。
赤水為紅海,上古時旁有國家名阿卡德(阿卡德,就是紅的意思)。
黑水指青尼羅河。
弱水之淵,指東非大裂谷
河湖海環繞,其四面有維多利亞湖,尼羅河,紅海,印度洋。
炎火之山即乞力馬札羅山。
從地理位置看只有位於非洲的肯雅以及埃塞額比亞一帶符合條件,昆讀音就是肯,侖指land也就是陸地,和尼亞同意。
西王母即西方稱的示巴女王,西王母拜見過西巡的穆天子(即周穆王),而示巴女王也去覲見過所羅門,指的就是同一個事。近代埃塞額比亞最後的皇帝還自稱是所羅門與示巴女王的血脈。
東非為人類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是應該有它一定的道理的。


【禹和啟的年代】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複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西元前2146年至西元前2137年,鯀治洪水,不成功後被殺.
鯀的氏族分工是專門負責治理江河水利的,鯀之子為禹,禹之子為啟.鯀被處死後,禹再度被舜任命治水.西元前2086年--西元前2084和西元前2076年--西元前2067年,禹經過20年的努力治水,水患方平.

《海內經》:"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
白馬即現在的巴爾幹半島,鯀的封地就在巴爾幹的夏(希臘).
希臘南方愛琴海中的克里特島的克裏特即為啟的古代讀音,島上的米諾斯文明的米諾斯即是禹的古音.
伏羲氏時,埃及為居南的南嶽赫胥(埃及的古音)所有,"赫胥居南","共工為上相,柏皇為下相",就是共工據有上埃及.
後祝融氏族遷往埃及,獲得共工之位,佔據整個埃及.原共工之臣相柳臣服於新的共工,就保有下埃及.所以上埃及為鷹圖騰,下埃及為蛇圖騰.
由於祝融氏征戰埃及,埃及當時原有的最高統治階層崩潰,諸侯各自為政,產生了一個*亂時期,西方史學稱為"第一中間時期"(西元前2270年--西元前2060年).
後來,在大夏(希臘)的禹為了報復在埃及的祝融氏族殺父之仇,藉口以埃及的相柳(相柳--法老的古音)肆意毀壞河道為名,跨海征戰埃及,殺埃及法老共工之臣相柳,禹用相柳的血,三仞三沮,砌成了金字塔.
《海外北經》:"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
《大荒北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穀.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台.在昆侖之北."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武王伐紂."
鯀之死是禹和啟篡奪中央帝國政權的原因之一,不僅僅是為了報復,也因為那個時代的他們已經看到了權利的作用,當然後來禹和啟的勢力強大也是一個原因.
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文明的消失實際上是由於禹和啟舉族東遷造成的(去做中央帝國的君主族群了.),加上後來的火山爆發(距今3500年前)造成的海嘯將舊址破壞貽盡而消失,直至近代被人發現挖掘,成為舉世聞名的文化遺址.
西元前2070年,禹和啟取得了中央帝國政權後,以家族的領地夏(希臘)的名字建立了王朝,史稱夏朝,禹之子啟終止了從上古沿襲下來的禪讓制度,父傳子承的君主制度一直延續到大清國的滅亡!
另:所謂的炎帝黃帝並不是單指某一個具體個人,而是指他所承襲的中央帝國王位總稱,伏羲也是如此,沒有誰能夠活上幾百上千年來統治中央帝國的,只能是一個族群中的數十代人做了黃帝、少昊或者是顓頊.
從夏開始,中國帝王的傳承終於有了名字的記載,而堯舜禹以前還是一片模糊,只知道黃帝朝600年,誰承誰沒有記載,籠統稱作黃帝.


【獅身人面像】

一提起埃及,大家都會想到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那麼獅身人面像究竟是誰的造像呢?
《海 外北經》: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昆侖之北,柔利之 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台(共工之台)之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這就是獅身人面像,似乎更應該叫做蛇身人面像才對。古埃及人似乎更喜歡蛇一些。下埃及的圖騰就是蛇。蛇身,人面,披發,在共工之台側,應為共工之造像。
上古留下的伏羲女媧圖都為蛇身人面,看來上古人類更喜歡用這樣來描繪部落的首領。
獅身人面像在西方又稱“司芬克斯”,而上古時,共工氏族的社會分工就有“司分”之職。
獅身人面像應為共工的造像,具體是哪一任共工,我無法知道,因為我不清楚歷代共工的傳承,我想也不會有人知道的。


【金字塔的建造】

《海 外北經》: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昆侖之北,柔利之 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大荒北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穀;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台。在昆侖之北。
《海內北經》: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侖東北。
以上為最早的埃及金字塔的文獻記載,有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以及共工之台,證明金字塔為眾帝之台,非一般尋常建築。台四方,正是金字塔的形狀。
伏羲氏時,埃及為居南的南嶽赫胥(埃及的古音)所有,“赫胥居南”,“共工為上相,柏皇為下相”,就是共工據有上埃及。後祝融氏族遷往埃及,獲得共工之位,佔據整個埃及,共工之臣相柳臣服於新的共工,就保有下埃及。所以上埃及為鷹圖騰,下埃及為蛇圖騰。
大禹征戰埃及,殺埃及法老共工之臣相柳(相柳,法老的古音)。
禹用相柳的血,三仞三沮,砌成金字塔,由此可見,金字塔的石塊用的是類似水泥的物質澆制,並非天然的石頭所製成。現在的考古發現也已證明這一點。
但金字塔並非大禹初建,在此以前已有共工之台。台(共工之台)之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這就是獅身人面像,似乎更應該叫做蛇身人面像才對。
再 看地理位置,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昆侖(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現在的肯雅(東非為人類最早的起源地之 一,應該有它一定的道理),柔利,現在的尼日爾以及尼日利亞一帶,古埃及比現代埃及大的多,範圍涉及埃及,蘇丹,埃塞俄比亞,利比亞,地理位置正處在昆侖 之北,柔利之東。


【古代埃及】

伏羲氏時,埃及為居南的南嶽赫胥(埃及的古音)所有,“赫胥居南”,“共工為上相,柏皇為下相”,就是共工據有上埃及。
後祝融氏族遷往埃及,獲得共工之位,佔據整個埃及,原共工之臣相柳臣服於新的共工,就保有下埃及。
由於祝融氏征戰埃及,埃及當時原有的最高統治階層崩潰,諸侯各自為政,產生了一個*亂時期,西方史學稱為“第一中間時期”(西元前2270年-西元前2060年)。
後來,在大夏(希臘)的禹跨海征戰埃及,殺埃及法老共工之臣相柳(相柳,法老的古音),結束了第一中間期,埃及恢復了統一的管理秩序。


【本帖附件: 】

西元前1785年-西元前1580年,史稱“第二中間時期”,古埃及自稱受到‘來自亞洲的'的喜克索人的侵略,駕著戰車作戰的喜克索人擊潰了埃及的軍隊,很快的便征服了整個埃及。
後來,埃及人學習並採用喜克索人的作戰技術和武器,在西元前1570年將喜克索人逐出了國境,隨後四處征戰,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埃及帝國,這是埃及歷史上的全盛期。
來自亞洲的的喜克索人,就是《大荒西經》中的西周之國,在兩河流域。需要注意的是,此西周之國並不是周平王東遷之前的西周,但都是後稷的氏族。
西周之國與現在以色列的猶太人有著關係,後稷的生母為有邰氏女曰姜原,也就是說他的母親家族為炎帝氏族的有邰氏,我將另有文章敍述。
附:古埃及分為三個主要時期:古王朝時期 ( 西元前2613-2160),中王朝時期 (西元前2040-1750)以及新王朝時期( 西元前1550-1086 )。
法老時代是埃及的全盛期,但隨著內亂外患來襲,埃及勢力逐漸式微。後期的埃及遭逢了來自利比亞,亞述,努比亞,波斯以及希臘等民族的侵略,到了西元前30年埃及遭羅馬帝國所吞,法老時代至此正式宣告結束。


【古代希臘】

希臘上古稱大夏,我國上古時也有夏朝,禹之子啟即為夏朝的創建者。
那麼啟為何將他的王朝定為夏呢?因為啟的封地就在希臘,啟將他的封地的名稱沿用至他建立的王朝,夏的讀音就是希臘。當然現在的希臘並不是古希臘。
顓頊產伯鯀,居於大穆之陽。大穆即現在的多瑙河。
《海內經》: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


白馬即現在的巴爾幹半島,鯀的封地就在巴爾幹,大穆之陽即為希臘之所在。
鯀之子為禹,禹之子為啟。西元前2146年至西元前2137年時鯀治洪水,不成功後被殺,估計禹的氏族專門負責治理江河,於是禹再度被任命治水。經過20年的努力後水患方平。
鯀之死也是啟篡奪中央帝國政權的原因之一,當然勢力強大也是一個原因。
希臘南方海中的克里特島的克裏特即為啟的古代讀音,島上的米諾斯文明的米諾斯即是禹的古音,禹的名字叫作文命。
禹後來因為相柳肆意毀壞河道,率領軍隊征戰埃及。在埃及殺共工之臣相柳(法老的古音),築金字塔(眾帝之台),名聲大噪,勢力壯大,權傾一方。
米諾斯文明的消失實際上是由於啟舉族東遷造成的(他要去做皇帝了嘛),加上後來的火山爆發造成海嘯將舊址破壞貽盡而消失,直至近代被人發現挖掘,成為舉世聞名的文化遺址。
啟奪權後終止了從上古沿襲下來的“禪讓”制度,父傳子的制度一直延續到大清國的滅亡!


【俄羅斯與南斯拉夫的淵源 】

在北約空襲科索沃以及南斯拉夫聯盟時,米洛舍維奇曾經宣佈南斯拉夫加入俄羅斯聯邦。當時就有許多人以為南斯拉夫是為了找一個堅強的後盾,才想併入俄羅斯聯邦,其實不然,事實上這裏面是有著一定的淵源的。
《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複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嗚生歲十有二。
《大荒北經》:後土生信,信生誇父。
《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不得複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後土為句龍氏(勾龍氏),管理北方土地,句龍氏後來在春秋時又稱皋落氏,清代稱羅刹國,現譯為俄羅斯,從古到今一直在中國北方。  
後 土生信,信生誇父,兩個同為炎帝氏族,赤狄別種。   後土又生噎嗚,噎嗚就是末代炎帝榆罔,榆罔被黃帝打敗後,中央政權也被奪走,上古最偉大的英雄蚩尤 也是共工之子,他先被黃帝任命為少昊,蚩尤不幹,後又被任命為風後,蚩尤還是不幹,堅決要謀反,並帶領氏族與黃帝氏族作戰,兵敗後逃至美洲大陸,又被黃帝 派遣雨師應龍追至凶犁之穀殺死,而後他的同族兄弟信的兒子誇父也被殺。應龍已殺蚩尤,又殺誇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凶犁應該處在南美洲的東北角,即現在的蘇里南(荷蘭球員古利特的家鄉,我忘了裏傑卡爾德是哪里人了?)。
這 也可以解釋中美洲的瑪雅人的圖騰為蛇圖騰和虎圖騰的原因,因為蚩尤和誇父所屬的共工雖是鬼方,實際上是由南方祝融來掌握的,祝融是獸方,下有蛇方,虎方, 鷹方等等。瑪雅人信奉的神為雨神,應為雨師應龍。而中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大部為蚩尤和誇父的遺族。有關瑪雅我以後有空寫一些。
句龍氏就是俄羅斯,誇父即斯拉夫。
因此,南斯拉夫與俄羅斯起源同一個種族,同是炎帝子孫,同為赤狄別種,所以科索沃問題發生後,南斯拉夫要求併入俄羅斯聯幫,也就不奇怪了。
另:夸父追日的誇父應該是後來誇父氏族的人。
《大荒北經》中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誇父。後土生信,信生誇父。誇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穀。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海外北經》載: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以上兩段中,《大荒北經》應該為更為真實的敍述。
南斯拉夫最近已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聯盟”。


【兩河流域文明】

在西方的歷史中,一致認定現在文明最早的中心是蘇美爾,大約為西元前3500,位於中東伊拉克南部由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形成的兩河流域,古稱“美索不達米亞”。
在 斯塔夫裏阿諾斯(美)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說:“最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偉大創建者--蘇美爾人,似乎既不是印歐人的一支,也不是閃米 特人的一支,這一點很可奇怪,他們的語言與漢語相似,這說明他們的原籍可能是東方某地。”當然奇怪了,因為他們是來自東方的蜀人。


黃帝氏族自西元前3627年左右從炎帝氏族手中奪取中央帝國的皇權後,地處廣漢平原的蜀人便被西遷往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蜀人氏族應該是炎帝族群的分支。
蜀人也就是蘇美爾人,這個蜀人與三星堆的蜀人為同一氏族,只不過西遷的蘇美爾人更早的多。
《舊約全書》中稱蘇美爾為“希納”(land of shinar),很明白就是“夏”。
後來因為兩河流域發生了長達70年的乾旱,輝煌文明被毀滅了。
郭沫若先生曾經考證巴比倫的古十二歲名即中國古代的黃道周天之十二宮,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所羅門王與周穆王】

古籍《穆天子》中載在西周時(周平王東遷前的周,非早前的西周之國),周穆王西巡,在耶路撒冷接見西王母,
舊約全書中記載為所羅門見示巴女王,《古蘭經》記為蘇來曼見示巴女王,實際上都是記載一件事。
周穆王名叫滿,全名叫周穆滿,上古讀音與所羅門。
《海內北經》: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
示就是西,巴是方的古音,示巴女王也就是西方女王。所統治的國家在葉門一帶,在昆侖虛北,正處在埃塞額比亞的北面。
直至近代,埃塞額比亞的海拉西一世皇帝還自稱系所羅門和示巴女王的血脈。
周穆王西巡的時間為西元前980年左右,他尚未做皇帝,而所羅門在位的時間為西元前960年-930年,時間上也是一致的,可以肯定周穆王就是所羅門王了。那麼所謂所羅門王的寶藏就應該在中國。
這麼看來中國人與以色列人有淵源了?確實如此,我有空會寫出來。


【山海圖說】

《山海經》與《易經》、《黃帝內經》並稱為上古三大奇書。成書的年代不詳,作者也不詳,魯迅先生認為是上古之巫書,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說法不免有其片面性。
在研究《山海經》前,應先瞭解一些知識。
《山海經》古時稱為《山海圖》。從名稱上來看,應有圖,而今不存,從全書來看,更象一幅世界地圖,上面標滿了各方的地理,物產,氏族,歷史演變以及風土人情。
從時代上看,書中多記載有某地產金,某地產玉,成書年代應為青銅時代。
而書中的所記的方位與現今有一些差距,因為當時地球的傾斜角度要小,北極點應在今天的格陵蘭一帶,即今日的北磁極附近。
在 3600-6000年前,不知因出了什麼原因,估計是一顆巨大的太陽系外星球從地球的近旁擦過,使地球的極點移到了現在的位置,相應的地理方位也發生了偏 轉,古人驚恐的發現‘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赤道也相應的發生了偏移,而橫亙蒙古至中歐的大草原應比現在更偏向南方。
而這顆星球與穀神座附近 的行星發生了碰撞,在穀神星附近留下難以計數的碎片,於是地球上的人便看到了碰撞後的碎片,天文學家稱為穀神座小行星,其中巨大燃燒著的碎片有九個,加上 太陽,上古的人類稱為十個太陽,且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照耀著地球,光輝所到之處萬物枯焦,此時應為堯這個氏族執政時期, 為《山海圖》中記載後羿射日的由來。
由於過於炎熱,海洋中的水份大量蒸發,所以當碎片冷卻,氣溫下降,於是就開始下暴雨,且這幾個碎片接二連 三地墜入地球的海洋中,稱為焦僥,衝擊掀起濤天巨浪,引發全球性的大洪水,這就是傳說中的大洪水,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都是這個時代的事情。(有關上古神話 傳說由來的假說,我有空會專門敍述)。
關於語言,上古時人類只有一種語言,《聖經》中記載,上古人類在通天塔未造好便倒掉後,語言便發生了混 亂,上古時,bpmf,gkh,zcsr,jg等等,上古人類是無法分清的,也就是今天破音字的由來,如:給--賈;又如:夏--亞,亞細亞就是夏,希臘 也是夏,由此看來古希臘與中國有著淵源。

根據語音,山海圖中許多地名現在大都存在:

○在歐洲,北方的部族勾龍氏,又稱皋落氏即今天的俄羅斯;
鄰族白龍氏不要說就是白俄羅斯;
石夷也就是柘夷,獨逸,即德意志,戎民即是日爾曼;
方氏為法蘭西;
誇父為斯拉夫;


奄茲為英吉利,烏孫為英格蘭人的祖先撒克遜人;
其鄰大月氏為今天的威爾士;
大夏為希臘;
大蒙即丹麥;
羯為捷克,西落鬼戎為斯洛伐克;
黃帝曾孫黎最初的封地在無懷,後亦稱吳回,即烏克蘭;
白馬即巴爾幹(半島),大穆之野即多瑙河流域,沃民之國為伏爾加河流域。
黃帝殺蚩尤後,封黎于祝,又稱祝栗,後來也稱作吳回,亦稱烏桓,也就是東胡的由來,後稱通古斯,通古斯大爆炸發生的地方。

○在非洲,共工之臣相柳所居的赫胥為今天的埃及,相柳即法老的另一讀音,禹殺相柳,築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為眾帝之台。
共工之台即胡夫金字塔,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面沖南方,不用說就是獅身人面像,西方稱為司芬克斯;
壽麻即索馬里;
不周負子即莫三比克。

○在美洲,下夷,蝦夷即夏威夷;
文身國即阿留申群島;
漢大即加拿大;
日落之處的昧穀即墨西哥;
後照後稱洪劄即洪都拉斯;
應龍殺蚩尤和誇父的匈犁之谷即南美的蘇里南;
而古代的印加帝國即是被擊敗後浮海而去的人方。

○在大洋洲,日升之處的湯穀即湯加;
於菟即澳大利亞,胡餘為澳大利亞的古音;
不庭胡餘為巴布亞新磯內亞和澳大利亞的合稱;
不庭,又稱波母地丘,為巴布亞島,印尼稱為伊裏安島,巴布亞新磯內亞稱為新幾內亞島,此島在高空中看像是一隻巨大的鳥,而島上就有一處地名叫鳥頭;
由於大洋洲中多是新西蘭或新喀裏多利亞這種地名的國家,所以無法更進一步的研究,待以後查到古地名再說。

○ 匈牙利國名的由來並不是根據匈奴來的,自稱‘上帝之鞭’的匈奴人在被漢朝軍隊趕出了北方草原後,漸漸西侵,經過五百年的生息,370年,在偉大的匈奴王阿 提拉的率領下,毀滅了強大的羅馬帝國,但這並不是匈牙利的的由來。而黑山(黑塞哥維亞)和匈奴倒應該有些關係。匈牙利的讀音來自黃帝的封地軒轅之國,黃帝 生於軒轅之丘,有羆氏(有熊氏)音讀近似為阿爾卑斯。匈牙利人認為第一位國王為阿爾伯特,更證明了這點,黃帝來自歐洲?或許吧,也不一定,因為只不過他的 封地在奧地利、匈牙利一帶罷了。

○鯀,禹和後啟的封地為大夏,在今天的希臘,愛琴海中的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王宮或許真是禹和啟父子的王宮,啟後來推翻了堯氏族的政權,建立了夏朝,由此看來夏朝和古希臘有著不可割捨的關係,當然今天的希臘人和古希臘人不是同一種族,並沒有多少關係。

○ 南斯拉夫和俄羅斯的關係,炎帝氏族的勾龍氏(又稱皋落氏)在黃帝時期任後土,黃帝雖打敗了炎帝,但還是重用他的氏族,後土生信,信生誇父,博父;後土生蚩 尤;蚩尤不順從黃帝,與黃帝氏族發生戰爭,被黃帝擊敗,應龍殺蚩尤及其侄子誇父于凶犁之穀。夸父追日的誇父應該是誇父氏族的人。因此,南斯拉夫與俄羅斯起 源同一個種族,同是炎帝子孫,同為赤狄別種,所以科索沃問題發生後,南斯拉夫要求併入俄羅斯聯幫,也就不奇怪了。

【神話與歷史】

   大家知道,地球是一顆近圓的藍色球體,從任何一個平面看,它都有八個方位,即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如果以中國的中原地區為基點,那麼當時的"天"究竟在何方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是不容易,現在的典籍中沒有留下任何直接的資料,尤其是在此之前,竟然沒有一個人曾經這樣想過。但是如果仔細地研究,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些以前沒有人注意到的有利證據,它大致可以分為三條線:神話來源線、原始墓葬線、八卦定位線。

  講到神話,首先應該知道神話對我們此項研究的重要。

   神話記述的歷史,基本上都是有文字記載以前的歷史,這其中就透露出我們祖先從前生活過的地區的資訊,比如說,一個一直生活在大平原上的原始民族神話裏, 就不太可能出現高山的內容,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見到過大山。同樣,一個一直生活在高山地區的原始民族的傳說中,也不太可能有大海的神話。但假如一個生活在高 山地區的原始民族,後來因為某些原因定居在大平原上,不管他們生活了多少代,那麼在他們的原始神話裏肯定會有高山的氣息。神話就是過去歷史的記憶。


  在此以前,我們曾經反復強調,中國古代的神話是以天神話為核心的神話體系,因此,神話中心的位置與"天"有直接的關係。

   那麼,中國古代神話的中心點在哪里呢?稍微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國的上古神話是以昆侖山為中心的。昆侖山是一座了不起的高山,四周有800多 裏,高萬仞,開著九個大門,門口有威風凜凜的開明獸在守護著,黃帝和一大群神就居住在這個地方。這裏有珠樹、文玉樹、玎琪材、不死樹,還有一種很怪的食 物,名叫"視肉",吃一片,長一片,永遠也吃不完,無窮無盡。這裏就是中國神話的中心,中國最大的神府——黃帝之宮就在這裏,許多研究者因此而把中國神話 說成是"昆侖神話系"。

  從神話記載來看,昆侖山上連著天,下連著地。據說,凡人從這座山一直爬上去,就到了天堂一般的神界,這與其他關於天梯的神話有許多相同之處,實際它就是最大的一座天梯。因此,昆侖山的所在也就是"天"之所在,不論從什麼角度說,都是合而為一的。

  那麼昆侖山又在哪里呢?

  關於昆侖山的位置,中國人研究了近千年,至今還是搞不清楚。有人說,昆侖山就是現在新疆的那個昆侖;有人說,昆侖山在現在內蒙古河套地區以南;也有人說,昆侖山根本就不存在,它泛指一切高山;還有一些人說,昆侖山是生殖崇拜的象徵,而且十分肯定的說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徵。

  儘管昆侖山的位置沒有確定,但昆侖山在中原(現在的河南)西北方大約是沒有疑問的,《山海經》中的《西次三經》、《大荒西經》、《海內西經》裏都有關於昆侖山的神話。  還有一條線索可以證明昆侖山在中原西北,那就是《穆天子傳》。

  西晉太康二年,汲縣有一個人盜發古墓,無意之中從古墓裏挖出一批竹簡,這批竹簡記載了西周穆王西行一事,後來的學者將此書定名為《穆天子傳》。據當時人考證,被掘的古墓是戰國時期魏惠成王之子襄王的陵墓,西晉大學者整理並注釋了這部書。

   周穆王生活在西周王朝的中期,即西元前960年前後,距今已有近3000年,是一個可信的歷史人物,上古史籍中都有關於他的記載。《穆天子傳》裏十分明 確地說,周穆王在西行途中,曾經到過古昆侖,參觀過黃帝留下的宮殿遺址,並派了兵士看守保護。如果《穆天子傳》可信,那麼他就是到過昆侖山唯一的歷史人 物,因為在3000多年以前,當時的昆侖山上還有黃帝的帝宮存在。這反過來證明,昆侖山是存在的,關於黃帝的神話。也是有一定根據的。由於穆天子這個人, 後來進了道家仙系,被仙話得不像個樣子,竟然有穆天子和西王母一段風流韻事,所以學者們並不重視這部書,在考證昆侖山時,也不用它作為證據。我們認為,不 管《穆天子傳》有多少仙話的成分,但穆天子西行的主幹還是可信的,《史記》、《國語》、《左傳》、《尚書》、《竹書紀年》裏都有關於這件事的記載,怎麼能 一概不相信呢?如果這樣疑古的話,恐怕可讀的歷史書不會很多。

  《穆天子傳》的前三卷詳細記載了周穆王西行的情況,從哪里出發、經 過哪里、會見過什麼人、做過什麼事,書中都有記載。最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是按六十甲子來給日的,戊寅日到了哪里,庚辰日到了哪里,記載得十分詳細。根據六 十甲子推算,周穆王戊寅日從河南漳水出發,一路向西北行,渡過了黃河,在第104天的辛酉日,登上了昆侖,參拜了黃帝之宮,中間曾經因為遇風雪、狩獵、拜 會外方諸侯,耽誤了一些時間,行進時間大約在兩個月左右。

  周穆王西行,是帶著六眾之師,都是騎馬而行。這為我們尋找昆侖山提供了 一條有價值的線索。如果我們現在也能騎上馬,以一個馬隊一天的行程計算,重複一遍當年西周穆王率六眾之師浩浩西行的壯舉,那麼,就有可能找到昆侖山的位 置,即使不能最後確定,但也能指出一個昆侖山大致所在的區域。

  可惜,沒有人做這樣的事,我真誠地呼籲那些有經濟能力的個人或集團,資助一下像這樣很有意義的文化考古活動。 或有人問:尋找昆侖山有什麼意義呢?太有意義了!它的背後是關於中華民族及中國文化起源的問題,是尋根哪!

   中國文化中有一個特大的謎案,即考古證明的文明起源與神話提示的文明起源根本不是一個方向,我們現在看到的神話傳說,都是由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古人記載下 來的。而這些神話傳說的中心卻不以中原為主,而是以西北方向的昆侖山為主,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考古證明,中華民族起源于黃河中下游流域,而神話卻指示我 們,中華民族起源於西北的荒漠。再往前推,考古證明中國人的祖先資陽人、馬壩人、山頂洞人、北京人,他們生活的地區都遠離西北方,可為什麼神話要以西北方 為中心呢?進一步問:中國人究竟是從哪里來的?
  根據這些神話來看,中華民族曾經有過一次巨大的遷徙,從西北遷向中原,再到沿海。然而現在考古發現卻不佐證以上這個推論,那麼,這次遷徙是在什麼時候?為什麼?

 再者,根據地質與氣候資料,西北部地區在1萬多年以前,比現在自然條件好些,但比起中原來還是有相當的差距。在這種背景下,為什麼中華民族竟然選擇了西 北,而不首先選擇中原呢?如果說山頂洞人或北京猿人是中國的最早祖先,那麼他們為什麼會放棄優越的自然條件而向西北遷徙呢?這是違背生物自然選擇規律的。

 有的學者從少昊的神話中認定,中國神話有一次向西北遷徙的歷史。事件是這樣的:據現在考證,少昊乃是東方天帝,《大荒東經》說:"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 國。"這個少昊天帝,統領著東夷各部落,《左傳》說,少昊之國以鳥為神,大約是鳥圖騰,因此,少昊建國以後封了一群"鳥官"。但《淮南子》又說:"西方金 也,其帝少昊,其住蓐收,執矩而治秋。"《山海經•西次三經》中也有少昊的神話。由此認定,少昊的神話是先東後西,這是不對的。神話的遷徙本身就是民族的 遷徙,正如我們以上所說,由東向西的遷徙是違反規律的。

 那麼,中國文化究竟是由西向東遷呢,還是由東向西遷呢?事實上,現代的考古資料中根本沒有這樣的一次遷徙的證明。如此一來,中國文化中出現了一個很大的 斷層,這個斷層大約發生在文字出現以前到1萬年左右。如果神話記載是真實的話,也就是說,距今6000-15000年之間,中國曾經發生過一次巨大的事 件,導致了我們現在所不清楚的文化遷徙。所以我們需要證明,我們必須找到古昆侖山的位置,那是一切謎團的起點。

英文字源學

0612 字源學

課本pp.192-193(9-10課講義)未上完, 記得帶書與講義

預告: 0619星期四為本梯次字源學最後一次上課, 7-8月課程已經貼在網頁,
請點閱並轉存發與有需要的同學同事好友.

7-8月週四晚上的字源學VI, 範圍是課本最前三分之ㄧ:常用希臘字根

7-8月間專為大三大四與研究生開設密集班, 時間為週一三五下午. 全本
課本加上補充講義, 暑假一口氣上完. 詳細日期與時間請留意青服社資
訊.

老師在暑假也會開高級文法密集班, 時間為週二四下午, 這是老師最後一
次開文法班. 詳細日期與時間請留意青服社資訊.

必須有一定人數才能開課, 請提前大大告知同學.同事, 好友, 把握機會.


p. 192

luc (cf. Greek: photo)
lucid lucimeter lucent lucency elucidate elucidation elucidator
translucent(cf. transparent—root: bring forth)
noctiluca (firefly) noctilucent noctilucous

Latin: noct (night)
nocturia nocturne nocturnal (nocturnal fasting; nocturnal emission; nocturnal animals) noctiflorous noctambulant(a.) noctambulist
noctambulation

Greek: nyct (night)
nyctalgia nyctanthous nyctalopia nyctophobia
lumin
luminferous luminize luminous liminary(n) luminal(art)
luminalist
illuminate illumination illuminated illuminating illuminator
p. 192
omni (all cf. Greek: pan)
omnipotent omnipotence omniscient omniscience
omnipresent omnipresence omnibeneolent omnibenevolence
omnimalevolent omnivolenence omnivore omnivorous

poten (Latin: ability, power)
potent potency impotent omnipotent potential plenipotentiary

scien(Latin: knowledge)
science scientist conscience conscientious omniscient nescient
politic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behavior sciences

vore, vorous (cf. Greek. phagy, phagus, phagous p.12)
carni--- herbi---- pani---- grani--- frugi--- gramini --- flori---- lingi- arbori-- cani---- feli---- api---- avi---- bovi---- ovi----- pisci-- equi---- ophi--- --- anasi— galli-- porci---
insecti--- sangui--- homi---(anthropophagous)

vor--
---acious ----acity

Latin:
omni hora (every hour) omni nocte (every night)
omnia vanitas (all is vanity)


Less Common Latin Roots 11-15

p.194
reg rig rect (straight right correct rule ruler king)
regicide regime regimen regiment regimental regimentation regent regal regnant regnum (interregnum p.168) regius (Regius professor of Latin, Regius Version of the English Bible—King James) region regional regionalism

regular irregular regulate regulator regulation deregulate

right(to life, to work, to die) righteous rightist
rigid rigidify rigidity rigor rigorous rigorist rigor mortis
corrigible incorrigible

rectify rectifier rectitude rectum(cf. colon) rectangle erect erective erectile dysfunction erection correct(a vt vi) incorrect corrective

resurrect(back to upright from below—from the dead) resurrection resurrectionism

cf.
resurge resurgent resurgence (rise again) insurgent insurgency
resuscitate resuscitation resuscitator (rouse back to move)

Latin
Rex(King) George Regina(Queen)Victoria Rex Oedipus
regnant populi--motto of Arkansas: the people rule
rex regum : king of kings
recta linea: straight line
recte est: all is well; everything is all right
recto folio: right-hand page cf. verso folio
rector: ruler, director
Homo erectus Homo sapiens Homo mobilis
p. 194

sequ secut sec sue suit (follow, watch closely)
sequel sequent sequacious sequential sequence
sequela (medical term) consequent consequently inconsequent consequential inconsequential consequence subsequent subsequential subsequence obsequious obsequent obsequence

second secondary

consecutive consecution persecute persecution persecutor
prosecute prosecution prosecutor

execute executor execution executive

pursue(follow forward) pursuit ensue suite suit
suitable

bedroom with bathroom en suite (in sequence)
follow suit

p.195
a rule of thumb
thumb index finger middle finger ring finger little finger

Latin
Sequor non inferior (follower but not inferior)
secundum legem: according to law
secundum naturam: according to nature; naturally
secundum regulam: according to rule
secundum usum: according to usage
p. 195

son (cf. Latin: voc p.148; Greek: phone)
sonic subsonic supersonic ultrasonic sterosonic
soniferous (p.148 fer) sonometer sonograph
sonar (sound navigation ranging)
unison unisonant consonance consonant dissonance dissonant
resonance resonant resonate resonator

---ferous
soniferous metalliferous auriferous platinifer argentiferous cupriferous ferriferous aluminiferous fossilifer oleiferous (petroleum) carboniferous herbiferous carniferous frugiferous floriferous lingiferous graniferous febriferous aquifer aquiferous auriferous pestiferous melliferous gypsiferous sudoriferous odoriferous aromatiferous thurifer saliferous salutiferous proliferous lactiferous vociferous luminiferous somniferous
umbriferous

Latin
sonus dulcis: beautiful, sweet, pleasant sound
idem sonans: sound alike
p. 195

strict string strain strait (cf. nect: tie bind) stress
strict stricture restrict restricted restriction
constrict constrictive district distress

string stringent stringency astringent(n a) astringency(n)
stringer (journalist) constringe constringent constringency

strain restrain restraint constrain constraint

strait(n a) straiten straitjacket(n v) straitlace(v n) straitlaced

Latin
stricto sensu (in a strict sense)
lato sensu (in a broad sense)
p. 196

tact tang ting tig tag
tact tactile tactility tactual tactometer contact(n v) intact(a)
tactful tactless tactical tactic tactics tactician

tangle tangled tanglement entangle
tangent(only touch the surface, not the main subject, not to the point) tangent tangency tangent line tangent plane (geometry)
tangible tangibility intangible
contingent (n a) contingent fee be contingent on(depend on)
contingency (fund, plan reserve)

contiguous contiguity

contagion contagious contagiosity

cf. stinct stinguish (quench)
extinct extinguish (quench out)

cf. tinct tinguish (separate)
distinct distinguish (separate apart)
Latin
tangere ulcus: touch a sore

Less Common Latin Roots 16-20

p.197
ten tin tain (grasp, hold, take)

tenable untenable tenacious tenacity tenure tenant tenancy

continue(hold together, hold as one) continuity continuous
continent continence incontinent incontinence
continental intercontinental content contents (n) content (a)

contain(hold together, hold with) container contain containment contained containable containerize

abstain(away from hold) abstinent abstinence abstention
maintain(hold with hand) maintenance
obtain (hold toward) obtainment obtaining by deception
attain((hold toward) attainment attainable
retain ((hold back) retainable retention
suffering from retention of urine or faeces
sustain (hold from below) sustainable sustention sustenance
detain (hold and take away) detention detention center
captain (hold the head)
p.197

tens tend tent (strive, struggle, stretch)
tense tension intensive intensify hypertension hypotension
tensiometry tensiometer tensity

tend tendency tendon
intend (v) intent (n a)) intention letter of intent
attend attendant attendance attention attentive
contend contender contention contentious
extend(v) extension extensive extent(n)
distend distended distension distention
pretend pretension pretended pretender pretentious pretence

tentacle tentacular tentaculoid tentaculiferous

tent pitch one’s tent tentbed tent city tentmaker
tent pole
p. 198

tenu (thin cf. dens: thick)
tenuous tenuousness tenuously
tenuity (of a hair, of the air, of voice, of his intelligence)
attenuate(v a) attenuation attenuated attenuant(a, chemical n)
attenuator
extenuate extenuating extenuation extenuatory

cf. lati, eury = wide, broad;
plati, platy =flat, plain
steno = narrow, in a short time, in a short range
tenu, gracil = thin, slander; lepto= thin and long
dens, pachy = thick, fat crass= rough rude

euryphagous eurycephalic eurystomatous euryphyllous
eurythermal euryhygric eurytopic

latitude latitudinarianism
platform plate platitude platter platypodia platyrrhine platycephaly

stenophagous stenophyllous stenography stenographer stenotherm
stenohygric stenomorph

gracile gracility cf. grace graceful (pleasing)
leptocephalic leptodactyl leptophyllous

dense density densiometry densitometer densify
pachyderm pachydermatous pachycephalosaur
crassitude crass crass ignorance crass remarks
p.198
tract trail train (draw, pull, lead)
tractor traction tractable intractable in traction

abstract(a n) abstract(v) abstracted abstraction
abstractionism (pull away)
attract attractive attraction attractant (a, n) (pull toward)

contract(n) contract (v) contraction contracted contractive
contractor subcontractor contracture (medical term) (pull together)

detract detraction detractive (draw down)
distract distraction distracted distracter (pull apart)

extract(n) extract (v) extractible extraction extractor
extractor fan (draw out)

protract protracted protraction (draw forward)
retract retraction retractable irretractable (pull back)

train (n vt vi) training
a train of ideas the general and his train training camp
trainmaster trainload

trail trailer trailer camp trailer home trail net
p.199 Easter Christmas Good Friday Passion Resurrection Assumption
p.199

ver (truth, reality)
verdict very veritable verify verification verifiable
verisimilitude verisimilar verity
Bae Yongjong is the very man many women in forty something
desire to hold in arms.

Mary did get get married with the very man she loved.
No bargaining anymore, this is the very floor price.

cf. fal, fals, pseudo=wrong, fake, false
fallacy fallacious infallible falsehood falsify falsifier falsification Papal infallibility vs. Biblical infallibility
pseudonym pseudoscience pseudo(false) pregnancy pseudomorph

Latin
veritas: truth
veritas vincit: truth conquers
veritas omnia vincit: truth conquers everything
veritas temporis filias: 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time
0619 上課內容
NUMERALS IN GREEK AND LATIN
www.cysa.com.tw 以上版權皆為其個人或公司擁有

英文字源學(字首字根字尾)課程簡介與書目

l 字源學(字首字根字尾)課程簡介與書目

l 最新制IBT托福測驗帶來的壓力

l 您如何面對2006年5月開始的最新制IBT托福測驗?

其中的閱讀測驗難度增加﹐文章比原先的CBT電腦托福和更早的PBT紙筆托福都長一倍﹐而且帶有與各學科相關的專業用語與字彙﹐有時還融入時事。

口說測驗的部份包括結合閱讀與聽力的文章﹐要同學“口說該文章的摘要“。

總而言之﹐閱讀的困難度倍增。

l 比較難的各學科相關專業用語大半是運用字首字根字尾的造字原理造出來的﹐只要能夠掌握基本的字首字根字尾﹐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l 生物學用語 photosynthesis (photo 光﹐syn 一起﹐ thesis 擺放的過程:

把光擺放在一起的過程)﹐就是光合作用。

l 宗教用語 reincarnation (re 再一次﹐in 進入﹐carn 肉身﹐ation 是動詞字尾ate 轉成的名詞字尾:再次進入肉身)﹐就是轉世輪迴。

l 醫學用語 euthanasia (eu 優美﹐thanas 死亡﹐ ia 狀態:好死的狀態)﹐就是安樂死。

l 請詳閱下列課程簡介﹐就可知以這種方式做準備﹐才是養成實力的最佳途徑。

l 教學目標

l 以英文字彙最高檔的學習課程(字源學:字首字根字尾)在青年服務社開課,使同學享受高品質的教學,瞭解英文造字的原則與規律,掌握英文中比較長又難的字彙。根基紮實而且用功者,實力可由美國PBT紙筆托福557(CBT電腦托福220﹐最新制IBT托福測驗83)上衝到587分(CBT240﹐IBT95),由580上衝到620(CBT260﹐IBT105),甚至更高;在英國的IELTS測驗則可由6提升到6點5或7;在全民英檢則有助通過中高級複試和高級測驗。適合有志進入碩博士班深造以及在專業領域精進的學員。準備出國留學進修者,尤可利用此一課程磨練,而大舉擴增較長較難的學術用字彙,提升閱讀速度,避免一再為了查字典而中斷閱讀。

l

l 一個簡單例子

l auto 自己 bio 生命 graph 寫下 y 名詞字尾

logy 研究、學問 。排列組合就可以衍生出:biography 傳記 ( 寫下生命 )autobiography 自傳 ( 自己寫下生命 )autograph 親筆簽名 ( 自己寫下 )biology 生物學 ( 生命研究 ) 等字

l 選課建議

l 本課程為英語語言學(linguistics) 分支之字源學(etymology),為英語學習中的高檔課程,具某一程度難度,學生最好具備PBT紙筆托福至少533(CBT電腦托福200﹐最新制IBT托福測驗73)、IELTS6或全民英檢中高級初試及格的程度。如果未達該程度,但差距不大而願意拼命用功上進者,亦可考慮選修。前三志願的優秀高中學生、程度中上的大學生、社會專業人士皆應學習。台灣大半都是在大四要升研究所或留學考前,才去南陽街補習,都太慢了,而且那邊的師資不夠好,根本沒有接觸過拉丁文或希臘文。

l 教材

l Quick Vocabulary Power (John Wiley 出版,原版進口教材,由青年服務社代辦,報名後憑證在一樓櫃抬購買)

l 上課進度:每梯次7, 每周2.5小時

l 詳細開課與上課日期及收費﹐以招生簡章所載為準。

l 本課程分三梯次循環授隨時可在任一梯次加入

l (VI):課本 12-81頁(1-11頁為課本內容與使用方法簡介)

源自希臘文的字根、

l (VII):課本 83-151頁

源自拉丁文的字根

l (VIII):課本 153-205頁

源自希臘與拉丁文的字首與數字

l VI, VII, VIII各為獨立的內容,各有重點(源自希臘文的字根、源自拉丁文的字根、源自希臘與拉丁文的字首與數字),並沒有所謂連貫性的問題。因此,同學可依時間方便,以I, II, IIIII, III, IIII, I, II各種順序學習,亦即不一定由I開始,而可自由從IIIII開始,完全不影響學習。VII勢拉丁字根, 尤其適合學習拉丁語系(義西葡法)語言的學員優先選修。上課可以帶錄音機,免得聽漏或記筆記來不及。除了課本上的例字之外,老師會補充2-3倍的相關字彙,每梯次上完約可增加5000-10000個托福600分以上的高級字彙。

l 參考書籍:

l 縱橫英文時空-暢遊古今典故丁連財著 書林出版)。藉由讀西洋文化故事來學習英文字詞的由來。──對西洋文化背景不熟悉者必備

l 最重要的百個英文字首字根(許章真著 書林)─中文版但編排方式不利學習

l 法文字彙結構分析 (許章真著 書林)

l 英漢醫學活用字典 (合記)

l 英文與拉丁文醫學辭彙入門 (合記)

l The Least You Should Know about English Vocabulary Building: Word Roots (書林)──比較薄的字源學輔助課本。

l Cambridge Word Routes—Anglais-Francais (Cambridge)

l Latin for the Illiterate (Routledge)

l The Analytical Greek Lexicon Revised (Zondervan)

l Dictionary of Word Roots and Combining Forms by Donald J. Borror (書林)(英文字根組合辭典)可能絕版

l Book of English Etymological Vocabulary by Y. Murata

l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書林代理) ──專業工具書

l Chambers Dictionary of Etymology (Chambers)

l Collins Dictionary of Latin plus Grammar (書林代理) ──專業工具書

l English Words from Latin and Greek Elements (Arizona University Press)

l Dictionary of Foreign Words and Phrases (Times-Chambers)

l Dictionary of Foreign Terms and Phrases (Penguin)

l Dictionary of Word Origins by John Ayto (Arcade)

l Encyclopedia of Word and Phrase Origins by Robert Hendrickson

( Fact on File)

l 推薦辭典

l 英漢大辭典 (陸谷孫編,大字聖經紙本,東華)──目前台灣最好的英漢大辭典,錯誤比較少。很貴、很大,約3000元。

l 英漢大辭典 (文馨)──目前台灣次好的英漢大辭典,錯誤比較少。

l MACMILL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FOR ADVANCED LEARNERS (橘色,書林代理)

l COLLINS-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藍色,書林代理)

l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OINARY (藍色,敦煌代理)

l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OINARY

(藍色,書林代理)

l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藍色,朗文代理)

l ──以上五本為英語世界最有名的英語學習字典,同學應該在五本中至少有1-2本,如果英英閱讀能力不佳,則優先選簡單的第一本MACMILLAN

l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Eleventh Edition

(紅色,書林代理)

l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21 Century Edition (藍色,書林代理)

l 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English (Unabridged Edition)

l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l 以上四本為英美大學以上用之字典,文法解釋、片語、例句皆減少,重點

並非語言學習,但是字彙收錄大幅增加,除了一般解釋之外,某字在專業領域的解釋增加,而且每字附有字源提示。

l Oxford Reference Encyclopedia (Oxford )

l The Oxford Reference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

l The Concise Columbia Encyclopedia (Houghton Mifflin)

l The New American Desk Encyclopedia (Signet)

l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 (Longman)

l 以上五本並非用於語言學習,而是用於對各種知識的快速查閱,屬於

小百科類別的工具書。

l 參考書籍與辭典請自行向書商聯繫

l 書林網站 www.bookman.com.tw

l 書林的書可以親臨門市購買:北市新生南路3段88號2樓之5(台灣大學側門對面麥當勞樓上,懷恩堂旁邊,電話 23687226找林姿儀,

說事前總編輯老師介紹來買書,說不定有一點折扣。通常進口書、原文書因為成本高,是不打折的。

www.cysa.com.tw 以上版權皆為其個人或公司擁有